「網友危機」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張嘉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綜合活動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六上 第一單元 活動三 營造安全的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綜4-2-1-9辨識各種人為的危險情境,並演練自我保護的方法。
資1-2-2瞭解電腦使用相關的議題和倫理規範(如電腦病毒、安全性、複製版權等)。
六、教學目標:
1.體驗網路交友之虛擬性
2.比較網路交友與真實交友之落差
3.知曉網路交友潛藏的危機
4.知曉網路交友該注意事項與自我保護的原則
七、主題:青少年上網聊天 守"四不"護自己(可連結)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報導日期:2009/05/13 22:15 媒體名稱:公共電視 記者姓名:賴淑敏/陳信隆
台北縣警方破獲一起殺人棄屍案,一名14歲的國中女生,半年前瞞著家人和男網友相約出遊,卻慘遭殺害,失蹤半年來音訊全無,直到警方過濾女學生的交友狀況,才將嫌犯逮捕到案,這起事件也突顯出青少年網路交友的安全問題,有民間團體建議,與其一味的禁止,不如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
小學六年級的莊小弟弟,平均每天上網大約兩個小時,除了查資料、打電動,偶爾也會和網友聊聊天,不過他說,自己絕對會謹守上網「四不」原則。
上網是很多小朋友每天的主要活動,透過網路,小朋友的交友已經不只是同學或鄰居,更多的是遠在另一端,電腦上聊得很久,卻可能從沒見過面的陌生人。台北縣一名14歲的國中女生,半年前和男網友相約出遊,沒想到卻慘遭殺害,當時女學生沒有告知家長行蹤,就和網友見面,因此女學生失蹤半年,都沒有人知道下落,有民間團體就建議,初次和網友見面,為了安全,一定要提前告知最好的朋友或是家長。
在網路交友的虛擬世界,青少年很容易因為對異性充滿期待和憧憬,無意中失去對網友的警戒心,家長除了隨時留意孩子的交友狀況,教他們怎麼保護自己更重要。
九、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自我介紹單、參考資料1-9則。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30’
1.向學生說明班上將進行模擬網路交友活動,先填寫自我介紹單(為模擬網路交友情境,不需具真實姓名可虛設各種資料)。
PS:自我介紹單(教師可設計類似學習單讓學生填寫),其中包含:暱稱、身分、身高、體重、照片(讓學生選擇放自己的照片或其他照片)、興趣、生日、聯絡電話..等。
PS:老師也可參加,並虛擬出不同角色參與其中。
2.而後將自我介紹單彌封交出,再全部展示在黑板上,並讓學生輪流上台詳看資料,選擇最想交往的三位網友。
3.讓學生發表哪三位網友最吸引交往及其原因。
【二:發展課程】-40’
1.發下此篇新聞內容與學生分享,讓學生說明此篇新聞的重點。
2.詢問學生是否知曉「網友相約出遊,卻慘遭殺害」此事件?(參考資料1.2)
3.調查學生實際上網時間與網路交友之狀況,並讓學生發表上網交友的理由與曾發生的趣事?
4.此篇新聞中提及「在網路交友的虛擬世界,青少年很容易因為對異性充滿期待和憧憬,無意中失去對網友的警戒心」,將參考資料3-8則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時間內分組競賽,從中尋找網路交友可能導致的問題。
例:以假名或造假的個人背景誘騙,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套取個人資料,然後相約見面予以加害、提供賺錢打工的機會,劫財又騙色、詐騙投資或金額..等(新聞中紅色標示部分)。
5.此篇新聞中提及「與其一味的禁止,不如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詢問學生的想法?將參考資料3-8則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時間內分組競賽,從中尋找網路交友有哪些可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
例:網路交友不要隨意提供身分資料,以免被盜用;不隨意透露電話、帳號、家庭資料,避免不必要騷擾;初次見面,不要去KTV、旅館等過度隱密場所;不隨意接受他人邀請出遊,若出遊,應告知父母,並多找朋友陪伴;不要過於相信網路文字、相片、電話,因為這些都可以更改、偽裝、甚至找人替代..等(新聞中藍色標示部分)。
【三:綜合活動】-10’
1.公開之前模擬網路交友活動之真實身分,讓大家知曉網路交友與真實交友之落差,及深入討論網路交友潛藏的危機及自我保護措施。
【參考資料】
1.國二女生遭姦殺 棄屍暗巷成白骨【自由時報】2009/05/13
2.線上跳舞遊戲 跳出致命殺機 【華視】2009/05/13
青少年成天黏在網路上,廢寢忘食,無心於課業,甚而結交網友。家長可以採取哪些應變對策?
2006年初,美國康乃狄克州警探戴納荷(Frank Dannahey),化名「麥特」潛入甚受全美青少年歡迎的My Space.com網站臥底,想親自體驗網路的安全功能。他發現,在網站裡很容易取得許多青少年的私人資料,包括住址、真實姓名、學校生日、手機電話和家裡電話等。有一次,一名少女使用即時訊息,透露正打算和朋友走路到某地。麥特替這位少女捏了一把冷汗,假設有人心懷不軌,很容易就能跟蹤或攔截她們。
戴納荷警探從實際體驗得到一個結論:青少年面臨最危險的網路現象之一,就是「和陌生的網友會面」。
這個擔憂絕不是空穴來風。美國警方曾逮捕康乃狄克州一名男子,連續使用網路性侵10名女子得逞。台灣也曾破獲多起利用網路交友詐騙的例子,青少年在網路上認識不知名人士,聲稱可以提供賺錢打工的機會,劫財又騙色。還有幾個知名的交友網站、部落格與聊天室,暗藏援助交際的資訊。一名吳姓學生遇到網友在他的部落格留下MSN帳號,結果發現是詐騙集團故意引誘他上鉤的技倆。
4.宅女網頁設計師沒在看新聞 遭連詐431萬 2009/05/04
嘉義市周姓網頁程式設計師,平日窩在住處工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宅女,日前被詐騙集團盯上,集近來各種詐騙手法之大成來騙她,沒想到周女照單全收,總計被騙匯款高達49次,登門取款1次,共被騙走431萬餘元。
28歲的周女說,自己做網頁設計,平日都在家工作、收件,生意不錯。警方問她,「妳被騙的手法,各界一再宣導,難道妳都沒在看新聞嗎?」周女說︰「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宅女,根本很少出門!」
周女報案說,日前她接獲自稱某銀行專員電話,問她是否曾透過網路書店線上購書,周女回答的確有這麼一回事,對方告訴周女,說她轉帳匯款時輸入錯誤訊息,導致銀行將持續扣款,周女聽了很緊張,便依照對方指示,到提款機操作想解除設定。
操作多次之後,銀行專員又打電話騙她,聲稱她的帳戶因為涉及洗錢,已經被檢調人員盯上,光是這樣解除沒用,必須臨櫃匯出保證金,檢調才不會將存款充公沒收,周女也照辦,匯出多筆錢到指定戶頭。
後來,又有自稱嘉義地檢署檢察官的男子打電話給周女,聲稱案情越來越嚴重,檢察官相信她的清白,但會出面向她收取保證金,要她將所有存款集中成一筆,交給檢方保管,會比較安全,周女嚇得趕緊變賣手中財產,在嘉義市榮民醫院前親手將253萬元現金拿給「檢察官」。
手頭財產一空的周女,後來向親友借錢應急時,才赫然發現被騙,最後共計被詐匯款49筆、178萬餘元,連同她當面捧給對方的253萬元,被害總金額達431萬餘元。
新竹市警方日昨循線逮獲人頭帳戶曾姓男子,他聲稱自己也是被害人,曾經參加「網路交友」,對方說要先拿出存摺印章認證兼扣會費,他交給對方辦入會手續,後來遭銀行通知凍結,才知道出事。
5.網路交友陷阱多 防詐165拒絕受騙 2008/07/11
網路聊天室近來成為詐騙主要平台,歹徒近來會利用俊男相片、風趣談吐與關懷博取網友好感,藉網路傳情建立感情基礎,然後利用對方的信任,假藉共同投資理財、一圓夢想,溫情攻勢下的網友,往往無法抵擋投資的盛情邀約,不知不覺掉進詐騙陷阱,警方於一週內已受理至少8件報案。
日前台北縣張小姐在網路聊天室認識任職銀行的男子,不但對她噓寒問暖、關懷倍至,而且也算高收入,相片中的他當英俊、談吐不俗,兩人都喜歡運動。交往近半年時,男子突然提到很想了解女姓上班族的理財觀念,提議她做一項獲利高的投資,正巧他任職的公司內部有個投資機會,但公司內的員工及家屬不能參加,想要以她的名義兩人共同投資,資金則共同分擔,張小姐將股票賣了6萬元匯至香港投資「君安投顧公司」,不久香港男友傳來喜訊獲利已有120萬,需手續費8萬元贖回獲利,她以貸款湊足後再度匯款,直到銀行發現匯入帳戶有問題,經165專線詢問始發覺被騙,她仍不信交往半年的男友會騙她,上網向香港網友查證後,得知根本沒有此投顧公司。
同樣手法也發生在中壢市,林小姐透過網路男友向香港「英豪投顧公司」投資「香港賽馬」被騙146萬,汪小姐投資「香港政府金融慈善彩券局」被騙200萬,26歲吳小姐遇到自稱是「香港賽馬協會」員工的網友,向她保證是「內部作業、穩賺的啦!」一時貪念竟被騙走52萬,損失金額都不算少。
據警方報案資料顯示,近期內網路中獎詐騙案件有增多趨勢,而詐騙手法也愈加細膩、有耐心,從網路交友、談情一段時間,待詐騙對象已經傾心愛慕後,再慢慢將話題帶入「投資」、「中獎」,甚至以「合資」為誘因,讓人降低戒心,呼籲網路交友千萬勿涉及金錢借貸或投資,或可透過網路向海外網友徵詢,掌握正確資訊,以免遭詐騙血本無歸。
6.網路性侵青少年占6成 家暴中心籲多關心 2009/04/15 中央社
台北市家暴防治中心統計,12至18歲青少年占網友性侵害案件6成多,面對虛擬網路環境,提醒家長多關心孩子。
根據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民國96年發生遭網友性侵害案82件,占全部性侵害案的11.1%;97年86件,占10.8%;今年1到3月17件,占10.9%。其中,被害人年齡以「12歲以上、未滿18歲」最多,占網友性侵害案件6成多,突顯青少年網路性侵害問題嚴重性。
家暴防治中心主任江幸慧今天表示,依多起青少年網路交友遭性侵害案例處理經驗,社工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被害青少年多因現實環境壓力與挫折,期望藉由網路交友得到更多肯定與認同,加上異性交往的吸引力,容易身陷危險而不自知。
她也特別提醒家長,多花時間陪子女,並注意小孩上網情形,防範網路交友陷阱。民眾發現兒少疑似遭性侵害,可撥打24小時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家暴防治中心也提醒青少年,網路交友不要隨意提供身分資料,以免被盜用;不隨意透露電話、帳號、家庭資料,避免不必要騷擾;初次見面,不要去KTV、旅館等過度隱密場所;不隨意接受他人邀請出遊,若出遊,應告知父母,並多找朋友陪伴;不要過於相信網路文字、相片、電話,因為這些都可以更改、偽裝、甚至找人替代。
根據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佔網友性侵害案的六成多,台北市刑警大隊資訊室主任林浚奕說,千萬別在網路虛擬空間隨意洩漏個人資料,中心主任江幸慧表示,網路如虎口,家長應多留意子女上網的情形。
台北市刑大資訊室主任林浚奕指出,由於網路虛擬世界的陷阱愈來愈多,意圖犯罪的人都會以假名或造假的個人背景誘騙,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套取個人資料,然後相約見面予以加害,呼籲青少年千萬不要在網上隨意透露個人資料,包括電話、地址、家庭背景及私密照片,以免遭到盜用或騷擾。
林浚奕說,不要隨意答應不認識網友的邀約,如果相約見面,也要找人同行,或告知家人或同學,最好找機會查證對方身分,地點盡量選在公眾場所,不要到太隱密的空間或地點,對於對方提供的飲料也要小心,以免誤入陷阱。
家暴防治中心主任江幸慧表示,家長平時就應留意孩子上網情形,並觀察交友狀況,適時給予開導,以被害的真實案例提醒孩子注意網路交友的不安全性。
她說,中心日前曾接獲多起青少年在網路交友遭性侵害的案例,社工介入輔導後發現,大都因為家長疏於注意,使被害青少年藉網路交友另尋抒發及宣洩的管道,加上對異性交往的憧憬,身陷危險而不自知。
近年來網路媒體發達,青少年使用網路也更加普遍,也使以網路從事犯罪、誘騙的事件也愈益頻繁,根據家暴防治中心統計,遭網友性侵害案96年有82件,97年86件,今年截至3月有17件,其中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青少年受害比例最高,佔6成以上,凸顯青少年因接觸網路而遭性侵害問題的嚴重性。
8.小三學生就交網友 兒童網路安全需注意 2009/03/18 Yahoo
根據台灣網路中心(TWNIC)於2009年最新的調查報告,台灣地區的上網人口已經達到1580萬人,而且使用網路的年齡層已越來越往下降,尤其在12歲以下的兒童上網人數,近年來已經突破160萬人,但花花綠綠的網路環境卻也讓許多家長感到憂心。愛鄰白絲帶工作站召集人黃葳威就表示,其實在他們的研究調查中,國小三年級的小學生就已經有交網友了,只是父母並不知情。
身為愛鄰白絲帶工作站召集人的黃葳威,同時也是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的計畫主持人,他們在2005年至2008年針對台灣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一萬三千多名的國小學生進行網際網路對兒童的追蹤研究,其中他們發現,兒童們在上網時會產生時間管理、網路交友、個資外洩等方面的問題。
黃葳威表示,有四成以上的兒童並無法有計畫的管理上網時間,例如有高達六成的兒童上網主要目地就是玩線上遊戲;甚至在使用即時通訊、聊天室或BBS的比率在這三年中也上升了一倍。
另外在網路交友部分,有超過五成五的小孩相信陌生網友描述的身份,而且兒童對於個人資料安全外洩的警覺性很低,因此有四分之一的小孩會在網路上提供個人資料,甚至是父母的姓名、住址等資料。
Yahoo!奇摩總經理洪小玲就表示,其實網路並不可怕,重點是要怎麼樣讓小朋友學會保護自己以及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像是她自己的小孩,她鼓勵她多使用網路,但是每回她都會設定小孩使用網路的時間,以及上網的目地,甚至去認識孩子們的網友。
而英國國際兒童網路創辦人Nigel Williams也向父母提出忠告,家長有責任監督與確保兒童上網的安全。像是Nigel Williams就建議父母要將電腦安置在客廳或父母親的書房,不能把電腦擺在小孩的房間,這樣才能確保兒童使用電腦與上網的時候,是在父母監督的範圍之內。
為了保護兒童上網安全,Yahoo!奇摩與台北市教育局、愛鄰白絲帶工作站以及全國教師協會合作啟動「兒童網安計畫」。除了在Yahoo!奇摩設立專門的部落格之外,還特別請來插畫家四小折為小朋友用漫畫的方式教導他們「網路安全停、看、聽」守則。包括:要控制與管理上網時間,不要沉迷;網友身份要看清,上往交友要小心;個人資料要保密,不要給網友自己與家人的私人資料,不要把帳號密碼設定為生日,並請使用匿名帳號上網,以及若使用公用電腦要記得離開後馬上清除記錄等等。
洪小玲表示,從調查中顯示台灣有77%的兒童將Yahoo!奇摩設為主要的入口網站,因此,這回希望透過與台北市教育局及各單位的合作,建立小朋友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
今年上半年的「兒童網安計畫」也預計在3至5月時招募60名的志工,並由愛鄰白絲帶工作站來培訓,隨後從五月一日起將深入台北市30所的種子國小,進行兒童網路安全的校園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