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NIE, Newspaper In Education)在國語日報與感恩基金會自2007年推行以來,成果豐碩。臺北市教育局去年起(97學年度上學期)起響應活動,實施試辦計畫,選取市內二十五所小學其中一班,作為讀報教育種子學校與實驗班,提供經費每班人手一報。並於今年五月起,邀集學者、教育工作者與專家組成委員團,進行訪察活動,聆聽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們推行讀報教育的經驗與心聲。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作為委員之一,在訪視過程中不斷強調:「千萬不要讓讀報教育,成為孩子或教師的負擔,是『玩』報紙,不要考試、壓力,讀報就是要have fun。」讀報教育是一輩子的,在此階段主要是引起興趣。並指出,更不要將讀報變成學科對待,繁複的預習工作反而會對孩子產生嚇阻作用。因此,讀報教育宜採融入式整合性、跨領域的隨機教學,隨課程加入。
報紙是活的教材,與時俱進地不斷更新,並涵蓋各種範疇的知識,陳世敏說,教科書由研議至編撰,耗時甚久,無法及時更新,讀報教育正巧能彌補教科書之不足。而讀報教育能彌補教科書的,除了有形的資訊更新,陳世敏認為,還在無形的「情意教育」。「情意」指對孩子的價值、意義、態度等塑造,他舉例,如一位教師讓孩子剪報,互相送給需要的同學,並註名理由,一學期下來,發現班上氣氛不同,孩子間變得貼心並且相互關懷。
情意教育 關懷身邊人做起
情意教育從關懷身邊校園作起,如溪口國小六年六班的「六六頑皮報」,無論是「溪口歡慶兒童節 創意美食大考驗」,或是「小黑兔小白兔 增進溪口樂趣」;或是古亭國小六年五班「感恩行動特別號」,皆使讀報成為關懷他人的媒介。陳世敏指出,實踐關懷行動,讀報教育更應走出校園,進入家庭與社區,延伸成為親子共讀或社區報紙。親子共讀能讓家長意識到讀報教育的重要性;而相較於台灣的報紙都是全國性的,社區報更是活生生的鄉土教材。情意教育的實踐,便是讀報教育的目的之一。
教材本身而言,目前實施的學校幾乎以國語日報為主,但陳世敏表示,國語日報有其侷限,然而報紙(媒體)就是生活,如何與現實生活接軌,成為問題。「讀報是一輩子的,終有一天會從國語日報跳脫……報紙就是人生,就算亂,但孩子有必要提早接觸……報紙雖然不像教科書那般嚴謹,但因為有教師作為守門人,透過教師的指導與講解,不必擔心會有不良影響,就算是殺人放火的消息,也能有教育性。」
這便是讀報教育的另一目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教育。現在有教師、家長作為孩子的守門人,但有一天,孩子會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他們必須要成為自己、甚至下一代的守門人。針對主流媒體本身,陳世敏則認為,社會對其批評有餘,但理解不足,「所以,必須了解報紙的產製過程、媒體的資本主義邏輯,理解媒體觀點從何而來,才能有助於開放性靈的培養。」他表示,就視察過程而言,大部分教師除了介紹新聞的「六何」(who, when, why, what, where, how)以後,還必須進一步掌握「理解媒體」的教學。
拓展經費來源 讀報需更多資源挹注
讀報教育的內涵與意義之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查訪過程中,學校最擔心的莫過於經費問題。除了此次計畫來自台北市教育局的補助,更早實施的學校則採自行募款或加入國語日報的實驗班,數量皆有限。陳世敏以美國為例,美國讀報教育行之有年,多為家長捐贈。此外,有所謂的「發行量稽核局」(ABC,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註】專門稽核紙本刊物的發行量,為鼓勵校園讀報教育,報社以讀報教育為名售出的報紙,只要收費訂價的四成以上,即算發行量,對於學生得以優惠的價格獲得報紙;對報社而言,除了在培養未來的潛在讀者,廣告收入增加也隨發行量提升而來。
對這樣的方法,陳世敏指出:「政府不可能永遠補助,最好的辦法,便是與社區結合。」在台灣,可由社區中的中小企業,即便是一家冰果店,認養某班一學期的報紙,由學校製作「芳名錄」以彰感謝與廣告。更進一步,政府加入公共政策的協助,企業經由此項捐贈得以抵稅等辦法,鼓勵社區贊助學校報紙,而報社雖以較低的價格賣出,但能增進發行量,吸收廣告。
影響讀報教育推行的結構性的因素,尚包括學校行政上的協助如校園情境佈置,各種教具資源的挹注;而教師間協同教學的意願也很重要,由於備課需要精力與時間,若能有幾位老師共同參與,互相分享,也不會使種子教師自覺獨力難當;此外,教師「在職進修」的方式,如教育局與國語日報舉辦的研習營與發表會,也提供各校教師們互相交流的管道。若能拋磚引玉,使更多教師同意讀報教育的重要性;多管齊下,使讀報教育推展更為豐富、順利,才能使讀報教育的發揚長久深刻。
【註】「發行量稽核局」(ABC,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為專門稽核刊物發行量的單位,由廣告主、廣告公司、出版社與報社等組成的民間非營利組織。除了上述業務,並有效推展在美國的讀報教育。
更多資料與NIE資源,可參考:http://www.accessa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