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日本媒體皆會大篇幅報導—-廣島原子彈轟炸(註一)事件,從媒體識讀的角度來看,可以審視這些報導究竟詮釋了什麼,在報導背後又傳達出何種訊息。

  對日本人而言,8月永遠是個特別的季節。廣島於8月6日、長崎於8月9日,被美方投下的兩枚原子彈,隨著8月15日日本全面投降(註二),二次大戰也同時落幕。每年8月的日本是沉著靜思戰爭與和平的季節,6日於廣島舉行的和平紀念儀式(註三),聚集的眾多人潮,日本首相、海外貴賓、廣島市民等親屬集體哀悼;並輔以大量的媒體報導,年年皆是如此,報紙裡的專欄回顧、電視機不斷重播的紀錄片特輯,還有相關的連續劇、動畫、廣告等,閱聽人年復一年透過這樣的報導放送,即使從未親身經歷戰爭或親臨紀念儀式現場,以戰爭與和平為主軸的莫大感染力早已在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印象了,由此可見,對於日本的閱聽眾而言,媒體所傳達的廣島原子彈轟炸之形象,也是他們思考戰爭與和平的重要契機。究竟新聞媒體在廣島原子彈爆發之事件上,運用了怎樣的構成方法,給予閱聽眾怎樣的提示呢?

  FCT媒體識讀研究所的登丸asuka就以2007年8月6日傍晚時段的新聞節目﹝NHK、TBS、朝日電視台、富士電視台、日本電視台﹞為取樣樣本,在錄影後將相關新聞片段取出,依登場人物、性別、年齡為分類項目,逐一分析。

◎分析結果

  如表一所示,NHK、TBS、日本電視台製播了廣島原子彈轟炸之相關報導,朝日電視台與富士電視台則無此報導;依時間量觀之,NHK為4分3秒、TBS為3分46秒、日本電視台為5分21秒,以傍晚時段的新聞節目而言,大部份的新聞大多低於1分鐘,2分至3分則為稍長新聞,由此基準比較下,廣島原子彈爆發之新聞明顯長於他者,可見各電視台的重視程度。

  為慰悼犧牲於原子彈轟炸的死者們,日本政府每年舉辦和平紀念儀式進行默哀,8月6日和平紀念公園的慰靈碑前,由廣島市長開啟的和平宣言,小朋友與首相齊口說出的和平誓言、共同闡揚期望和平的決心。無論是NHK、TBS或是日本電視台,無一不將重點置於和平紀念儀式的影像傳達,除此之外,日本電視台更加了幾段關於美國對於原子彈爆發的教育實情述敘(註四)。

  由廣島原子彈爆發的新聞中可知,和平紀念儀式聚集了各式各樣的族群,宣言時的廣島市長、首相、小朋友,參加哀悼的一般市民、罹難親屬等,在此以特寫人物與發言人物為分類對象進行分析。

‧特寫人物

  在電視影像的語言範疇裡,特寫技法多來用以突顯重點,依螢幕的比例差距、特寫點縮放,可得知焦點與陪襯的不同,漸接強調、聚焦。就算登場角色本身不帶有台詞或任何旁白解說,透過特寫,放大其臉部表情,也可細膩傳達情感。表二是根據廣島原子彈爆發之報導與特寫人物的性別、年齡,分類而成。

 

  被特寫之人物,男、女各佔21人;以60歲以上為主要群體,女性10人、男性9人;次多群體為10歲以下,女性6人、男性6人。在廣島原子彈轟炸的新聞中,親身體驗戰爭的人,抑或是犧牲者、罹難家屬等,多以悲傷的高齡者姿態登場,他們在慰靈碑前閉上眼睛默默淚流,此種表情不知已被重複再現多少次了,不難看出他們象徵了戰爭的悲慘面向。

  另一方面,在廣島原子彈爆發的新聞中,為數可觀的小朋友也是影像語言的框架主角,在與親長共同默禱的特寫畫面裡,他們的表情真誠、專注,這些小朋友從戰爭的悲痛中學習,擔負起未來的國家責任。簡言之,高齡者象徵了戰爭的過往歷史,小朋友則象徵了無限的未來。

‧發言人物

  電視新聞常使用人物訪問增加主題深度與觀眾切身感,與上述的特寫人物相較,發言人物可透過自發性積極回應,明確展演自身意見、立場等隱藏式意識型態。儘管如此,此型式的處理方式大多於長時間的訪問或會談中出現,並且依賴媒體本身議題設定上之重要性判斷加以刪減。因此,媒體對於發言人物的影像處理與內容選擇其實也表露了媒體本身對於事件的觀感、視點。

  那麼,在廣島原子彈爆發的新聞中,媒體與發言人物互相框架出的內容究竟意圖傳達什麼?如前所述,市長、家屬、小朋友、一般市民,都是訪問裡的發言對象,依性別、年齡分類後可得出表三。

  以發言人物的人數觀之,女性10人,男性19人,男性以兩倍之差壓倒性多於女性。以發言人物的年齡觀之,60歲以上為最多數,女性5人、男性10人;女性其次則為10歲以下,共有4人;男性其次則為50歲年代,共有4人、10歲以下共有3人。可由此得出與特寫人物的相同結果,高齡者多以親臨戰爭者或罹難家屬的方式出場,小朋友則擔任起未來的光明拓荒者。特別的是,60歲以上的男性共有10人,壓倒性地多於其他群體,比較性地高於50歲年代的4人。如同相關新聞,皆由市長或首相等較具崇高社經地位的發言者規則中得之,登場次數可謂與重要性成正比關係,明明在特寫人物分析中還是相同比例的男女人數,這回在發言人物分析裡卻有些許轉變─發言人物以高齡男性為主,他們有權訴說戰爭的悲慘經歷、指出核心問題,在鮮明地表現自我立場、意見的同時,也透露著媒體與發言人物互相框架的男性形象,他們是應受擔當的重要角色。

◎媒體意圖傳達的與媒體欲隱藏的

  由以上分析可得知共同結論,「高齡者」代表了悲壯戰爭的「過去」,「小朋友」則象徵了肩負和平的「未來」,此種刻板印象透過影像語言在每年的夏季裡不斷再現、加深,媒體在過往的戰爭反思與未來的和平創建上表達了極大的感染力。

  那麼,缺席登場的年齡層又上哪去了?也就是較為年輕的族群,20歲年代至40歲年代,明明他們才是屬於「現代」的中堅份子,有了他們才能承接起「過去」與「未來」。換句話說,對於廣島原子彈爆發之新聞,隸屬「現在」的年齡層卻被廣為忽略,僅存的發言者只剩廣島市長或日本首相等政治家,他們可回應他國的批判或代表廣島、日本的立場,也就是說,他們以高社經地位的部份男性姿態代表了全體國民對於「現在」的共同想像,如此的報導方式具有將戰爭與和平的相關政治、外交課題狹隘化的可能。如果媒體本具有供給閱聽人多元視點的權責,那就不該總是以戰爭的悲慘狀況為主要訴求,應在報導中增添以「現在」為主題之探討,加深原子彈轟炸事件的廣闊性,建立一個超越年齡、立場的宏觀脈絡。(記者劉盈慧摘譯)

備註:

【註一】廣島原子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日軍偷襲美屬珍珠港,美軍的參與使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美軍於廣島市中心上空投擲核武器,廣島市成為史上第一個被核武器原子彈轟炸的城市,估計約有14萬人罹難,而爆炸後的總死亡人數約為25萬人。

【註二】日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透過電台錄音談話向日本國民宣讀「終戰詔書」,下令為保軍民,無條件全面投降,也是日軍發起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國民首度親耳聽見天皇的聲音,正式打破過往天皇的神格化印象。

【註三】和平紀念儀式─原子彈爆發後,廣島市以和平紀念都市為藍本重建,慘遭轟炸的廣島市中心週邊則修建為和平紀念公園,並保留一棟名為原子彈爆炸圓頂屋的倖存建築物。每年的8月6日,於和平紀念公園的慰靈碑前舉辦和平紀念儀式,藉由宣讀和平宣言、呼籲廢除核武器、8點15分敲響和平鐘聲與默哀一分鐘、晚間擺放漂燈籠等活動,祈禱世界的永久和平。原子彈爆炸圓頂屋於1996年列入世界遺產。

【註四】日本電視台的採訪內容─日本電視台赴美採訪美國的教育現狀,針對美國寬容自身核武立場進行陳述,廣島市長以「向美國的教育政策說不」之言論發表警告。此採訪雖為美國的真實情況之一,卻也未能代表美方整體態度。

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網站 http://www.pcf.city.hiroshima.jp

原文出處 http://www.mlpj.org/ct/ct-pdf/bun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