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讀報紙新聞、聽廣播新聞、看電視新聞或連上網際網路收取訂閱的新聞信或RSS快訊,這一切得來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很快地就能把世界各地瀏覽完畢!正因為它來去的時間太匆促了,還沒讀完報紙的昨日新聞,可能電視、網路就急著播報才發生不久的新鮮事。這一切都來得太快,使我們急忙捕捉卻忘了頓足沉思:我在媒體中所看到的一切,為什麼它稱為新聞?
什麼是新聞
傳統新聞學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它問,「狗咬人是新聞嗎,還是人咬狗是新聞?」,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大多人會說後者而非前者,因為人咬狗超乎了我們對人行為舉止的想像,它不是一般人會做的事情,而狗是動物,牠去咬人是有可能的,也因此人咬狗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比狗咬人更具有新聞性。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吊詭!有幾個層面我們可以加以討論:首先它預設了只有一種選擇的可能性,即我們只能對其一做出選擇,我們也可以說明兩種問題都可以是新聞;第二,它把新聞放在特殊的關係中做比較,即對於狗與人的關係,如果問題換作是狼犬咬大麥町、還是大麥町咬狼犬,將關係作一些小小的變動,或許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用其它的思考方式來決定它的新聞性。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它是比較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進行比較性的思考,我們可以決定它是否是一種新聞嗎?像是我只問「狗咬人是新聞嗎?」,或許我們就不會立即做判斷, 或許在我們腦海中會閃過更多問題,如是什麼狗?咬了什麼人?這個狗有沒有特殊性,像是狂犬病?又或是這個人有沒有知名度,像是名人或政治明星等等,來幫助我們做比較與判斷。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新聞,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判斷標準,相反的它是一個比較與辯證的思考過程。如果我們的新聞媒體,它的平台能夠無限承載內容物、世界所有的事情都隨時能採集進來,沒有任何時間空間的限制,那麼我們可以將所有的事情都視為一種新聞來放送!但現實世界是不可能沒有限制的,從生產面來看,報紙的增張增版就需要成本的增加,電視新聞每日播報就只有二十四小時,超過了就到新的一天,即使看起來沒有限制的網際網路,它也大多是蒐集其他新聞組織或個人的新聞採集,不可能記錄下來世界所有人每分每秒所發生的事情。從上述可知,這些都是成為限制的現實環境,這也說明了,新聞它不可能是沒有選擇的產物,一旦有了選擇,就可能有著價值的比較與判斷,不會是零散的事件集合而已。
我所看見的新聞
如果,我們接受新聞是一種價值的產物,它有一定的人為性,經過比較、思辨與判斷等自我檢查活動後形成,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新聞的價值無法脫離那製作新聞的組織、社群與文化價值,進而影響個人的新聞產製,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類媒體。不過,這裡還未處理一個新聞專業上的重要問題,它就是:查證。這個工作對於新聞採集成為一種專業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這裡暫時先擱在一邊,在這裡要處理新聞採集與價值詮釋的問題。
新聞採集,可以說是價值採集的活動,它透過事實的陳述,來反映各組織間所重視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價值反映,像是每年基測,就有新聞媒體會透過報導孩子國文作文的錯字連篇與火星文,來反映倡導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此意義下,新聞採集,不可能只有描述事實,相反的,在選擇事實的過程中(舉極端的例子來說,為什麼是中文作文?而不是其它的外語?),就已經表現出價值。這些價值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它根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影響我們在有限制的選擇中做出優先順序的判斷。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孩子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開始練習新聞採集這件事情,透過新聞採集的過程,可以讓我們頓足沉思新聞它的意義與它的構成過程。這項活動,我們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教師帶領孩子一起製作班級週報,當成一個固定的活動,以孩子的生活範圍做成觀察新聞事件的蹲點,分組進行新聞採集,每周固定地討論:為什麼這些是新聞?讓孩子去表達、詮釋自我世界的價值,同時也透過同儕的分享,讓彼此互相了解所看到的世界,培養同理心與尊重差異的能力。
我們還可以試著讓它成為孩子的寒暑假功課,請孩子這段期間到自己的社區蹲點,用照片紀錄它,利用拍攝過程思考,如何編出一個四版的社區新聞報,讓同學與教師能夠透過它,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環境。老師則可以透過學生製作的社區介紹,進行關心社區的議題討論、主題探索。最後,將這些照片利用簡報連播與孩子的新聞配音,完成一支8~10分鐘的社區新聞紀錄片,舉辦發表會或上傳到網路與家長們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