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下,第三單元「世界一家」,第一課「人口問題」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四單元「台灣社會的變遷」,第三課「社會的一份子」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社會的變遷」,第一課「人口問題面面觀」
五、對應能力指標: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6-2-4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 與歧視。
9-4-5探討當前全球共同面對與關心的課題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問題可能的解決途徑。
六、主題:老盟:「不是的父母」由國家安養 (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9/06/25 02:48 朱芳瑤/台北報導
勵馨基金會推動修法,要求遺棄罪排除幼時家暴或性侵內受害者,並將父母子女間的扶養行為修正為「相對義務」。至於被排除的無力自我照顧者,民間團體認為,應由國家接手,落實「老有所終」的基本福利權。
「修法並非要顛覆傳統的孝道觀,也無意指責施虐父母『自食惡果』。」勵馨研發長王玥好強調,現行法律強迫家暴、家內性侵倖存者負起扶養義務,只會再撕裂彼此的關係,「最後雙方都受害」。
王玥好進一步表示,不少家暴、性侵兒被社政單位安置後,就此斷了與原生家庭的聯繫,受虐家庭的親子關係未進行修補,事隔數十年後,政府才以法律強制彼此有扶養義務關係,實在不合情理。
老人福利聯盟祕書長吳玉琴坦言,對於站在第一線的社工來說,一方面同情家暴、家內性侵兒需扶養加害人;一方面也有人道考量,亦即不管過去施虐者曾做過什麼事,如今老了,可能失智、失能,都需要有人來扶養。
吳玉琴表示,老盟支持勵馨與法扶修法,不過,每個人都有其基本福利權,對於被排除扶養無力自我照顧者,應由國家照顧其基本福利,落實「老有所終」。
勵馨參考外國立法,舉出德國民法有增列扶養義務人之排除條款。王玥好表示,民間團體要求,遺棄罪應排除未成年時遭受家暴或性侵者,而舉證責任之制訂,將會是未來討論修法的重點。
八、教學目標:
1.瞭解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現象。
2.知曉高齡化社會的原因及影響。
3.認識子女扶養父母的義務與法律規範。
4.思考未盡教養子女義務的父母年老時的安養問題。
九、教學重點建議:
0.課前作業:
①請學生調查祖父母、父母和自己各有幾個兄弟姊妹,以了解三代之間的差別。
②請學生蒐集家中或社區老人生活的情形。
1.老師先複習課本中對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討論——
①請學生發表他們對於祖父母、父母和自己各有幾個兄弟姊妹的調查。
②根據學生的調查,老師說明目前台灣面臨的人口問題—少子化、高齡化社會。
③老師說明高齡化社會的定義,並分析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原因。
④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並發表高齡化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並記錄在黑板上。
⑤請學生發表高齡化社會要特別注重那個族群的照顧,以及根據他們的觀察,政府目前有哪些具體措施。
⑥請學生發表自己未來成為老人之後希望過的生活方式,並且比較自己祖父母目前的生活情況。
⑦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並發表年老父母與子女同住對雙方的優點與缺點。
2.老師介紹「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的意涵,請學生回想並發表過去曾發生哪些和這句話矛盾(父母對子女家暴、性侵、虐待、棄養)的新聞事件。
3.請學生假設自己是新聞事件中的子女,發表對父母會有怎樣的觀感,以及願不願意在父母年老時奉養他們,並說明理由。
4.老師介紹子女扶養父母的相關法規與立法目的——
①民法第1084條:子女應孝敬父母。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
②民法第1114條:左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四、家長家屬相互間。
③民法第1116-2條: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不因結婚經撤銷或離婚而受影響。
④民法第1117條: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
5.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運用「5W1H」預先解析新聞——
①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勵馨基金會研發長王玥好、老人福利聯盟祕書長吳玉琴)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勵馨基金會推動修法,要求由國家安養曾對子女家暴或性侵的年老父母)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最近)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台北)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現行法律強迫家暴、家內性侵倖存者負起扶養義務,只會再撕裂彼此的關係,最後雙方都受害)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藉由修法,對於被排除扶養無力自我照顧者,應由國家照顧其基本福利,落實「老有所終」)
6.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並發表將「不是的父母」交由國家安養,可能產生的利弊,並記錄於黑板。
(引導參考–利:還給曾經受虐的子女公道;弊:政府會有財政負擔)
7.老師說明回家作業:請學生回家與父母分享這篇新聞及上課內容,並且共同討論有無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