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版的『教養停看聽』一向是身為家長的我最喜歡的版面,看了『給孩子失敗經驗』這篇文章感觸很多。以前我常為了孩子不甚理想的成績,而責罵他們上課不專心,或怪他們考試太粗心大意,弄得親子關係很緊張,看了這篇文章後讓我釋懷了,也告訴自己應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不應只執著於分數上,讓孩子學習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五年一班 呂翎瑜的媽媽

  「…常常從孩子的說話和行為的表現中,看見大人們的缺點。我們自己看電視,卻叫孩子去讀書,這樣的場景,讓我很尷尬卻不禁要問自己,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也要向孩子學習並調整自己…」

                           -五年一班 薛舜鴻的媽媽

  在七、八年前,台南縣永華國小五年一班的蔡淑菁老師,就已經使用報紙作為教材,以「品德」為主題,自訂選讀國語日報,或拿台南市當地中華日報的兒童園地版進行教學。蔡淑菁認為,知識在閱讀能力增加後,自然能夠吸收,品德卻是早期教育必須顧及的部分,並且必須依靠家庭教育的共同實踐,所以,蔡老師特別強調與家長共讀的重要性。五年一班加入國語日報的實驗班後,獲得四個月(一學期)的免費贈報,便以時程來規劃教學策略,並特別加強與品德相關主題。

  前三個月實施的方式,首先鼓勵學生讀報,教師前幾周帶讀後,接下來以抽問的方式了解學生閱讀情形,並且讓孩子將報紙帶回家與父母共讀。在品德教育的主題上,則以新聞或文章進行引導與討論。蔡淑菁舉例,如今年六月九日的生活版文章「要巧克力還是要朋友」,引導「如何與朋友分享食物,但又不委屈自己?」、「可以主動和別人要東西吃嗎?」或「同學生日時,請大家吃的東西,如果你不喜歡吃,怎麼辨?」;以少年文藝版文章「生命的軌道」與學生討論「世界各地的人如何度過一天」,而孩子們「對目前的生活是滿足或是抱怨?」,此外,在上學期至班級表演的「無獨有偶劇團」,國語日報報導其將出國演出,蔡老師則機會勉勵「行行出狀元」。搭配的作業則是剪貼與文章賞析。最後一個月,則是成果驗收的時刻,學生撰寫讀報日記、童詩剪貼創作,並製作感謝狀,表達對國語日報的感謝。

  在家長這方面,學校讀報教育課程進行的同時,由於是兩位學生共讀一報,所以每周讓學生帶三份報紙回家,作為家庭讀報教育教材,家長可引導孩子對於有興趣的事情共同討論,而家長也能從中吸收各種教養方法。蔡淑菁並規劃每月的「親師通訊」,與家長溝通讀報教育情況,鼓勵家長再閱讀文章後,親筆撰寫讀報心得,刊登於通訊,與全班家長分享。在家長的讀報日記,透過文字的溝通,與口語相比,也許教容易表達心聲。

  對家長來說,這個園地除了教養、讀報心得,也成為分享自我的管道,不僅對孩子、對老師,甚至對自身都進行思考。如面對生活壓力的家長,在閱讀「從心出發」一文,決定敞開心胸,互相體諒,順其自然;或有家長體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而在教養態度上,也有所轉變,除去分數的壓力,換個角度看孩子;大人即使無意比較,但在家長之間談論功課時,也許會傷了孩子而不自知,「一個孩子一個樣」,孩子其實各有優點。

  「品德」或是「價值觀」需潛移默化、抽象性的教育,往往需要日常生活隨處時刻注意與實踐的。透過報紙,將這些價值每日之中整合提點。除了閱讀、語文基本能力的提升,也能看到孩子在待人接物、生活處世的成長,而家庭的關係,也透過共讀,找到溝通的橋樑。(記者/顧佳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