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在屏東縣佳佐國小去年由校長首先引進推行,由於地處偏鄉,資源相對稀少,在六年級學生中,有許多學生家中沒有報紙,對於報紙的接觸比例低,必須將報紙提供的資源進行有效運用;而一年級學生則是在剛學完注音符號,無法立即讀出報紙,則必須首先由閱讀能力開始加強,才能進一步理解內容。
共同策略上除了閱讀,教師並利用第八版的國際版、第十四版的鄉土版,與一年級小朋友進行有獎徵答;並且請小朋友提出有興趣的圖片,找出說明文字,透過活動及圖像引導回應與寫作。在六年級學生方面,則以成語練習造句,並剪報寫下心得,與全班同學分享文章共讀。全校性的活動,每日則由前一日的國語日報的內容,製定題目,由學生寫下答案投入摸彩箱,於每周二朝會抽獎。
一年級的柯惠青與六年級的高碧霞兩位老師,使用的方法並不困難複雜,但報紙每日變化的特性,與以事件融入教材的方式,使學生的轉變非常明顯。對六年級學生來說,閱讀國語日報首先認識了許多成語,並能精確的指出,了解並非四個字就是成語;而最讓教師驚喜的是,之前不曾發問的學生,因而主動問問題。柯惠青說,有些學生對正課內容不感興趣,但是多元的報紙內容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思考提問,並提升了國際觀。一年級的學生則呈現在閱讀能力的提升,拼音的速度增加;對於正課上也有幫助,如數學的應用問題,與國語選擇題的理解,會用心看完並正確回答。
除了學生的改變,對於教師而言,高碧霞認為國語日報是相當很好的資源,在課堂中有動作快的學生,在寫完考卷後會自動拿報紙閱讀,此外,也增進了學生的國際觀,透過報紙時事介紹了解世界各地風土民情。柯惠青則指出,一年級的學生則是在語文能力上,了解一字未必一音,並會主動查字典;進一步,小朋友們也注意身邊的時事,周遭的改變,更體驗到閱讀是有趣的,而報紙每日提供新奇的事物,使閱讀興趣不減。
學生的反饋方面,有學生(舜奕、玥蓉)表示,「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因為它會把我們不知道的事都講出來」,也有學生(紀晴)說:「因為不用看電視就可以看到,很好看又很精彩」。讀報教育的實踐方式簡單,並且可以是介紹孩子認識世界最容易的窗口之一。(記者/顧佳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