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國文科的作文題,為一字題之「惑」,導引文字則提到「孔子四十而不惑」,以及「生活裡充滿令人迷惑的人、事、現象」,好使學生能夠貼切題旨,頗引起一些高中國文老師議論。因為—-除了一字題通常「過于刻板」,不易發揮之外;「惑」字是一個「負面」意義的字,除了不惑之外(不,亦為負面字,兩字綴成一詞,負負得正),幾乎盡是「負面意義」的多,連孔老夫子三十而立之後,到了四十歲才能不惑。所以唐韓愈《師說》,認為為門生解惑,是為師者之道;而今硬是要十多、二十歲的青少年說惑,實在未免有點那個、有點強人之難。另外,導引題也無疑如傳播理論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所說的一樣,雖然不是導引學生去「想甚麼(題目)」(what to think),但還是要學生「想些甚麼(內容)」(what to think about)—-方向、角度已經為學生定了,則學生就會千篇一律,象填字式般一段、一段的去湊滿紙「懺悔」意味濃郁的「作文」。
惑,從或從心。或,《說文》:「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域,原是國本字(國字從或從囗),從甲骨文去看,極象以武力(戈)防守牆溝(囗)的樣子。或,很早就有也許、或許的意思(作限制詞用,如《左傳‧宣三年》:「天或啟之,必將為君。」或,本身即有困惑之意,故通惑(《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大載禮記‧曾子制言》:「貧賤吾恐其或失也」但或是戈部,而惑卻是心部,困惑,惑亂,因心而起,字義至明(《論語‧顏淵》:「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荀子‧解蔽》:「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象或字加心,以加強其字義之哲理性者,字書裡,所在多有,而非踵事增華;即如慾望之慾字,原為欲,賢者認為欲由心起,故加心以加強警惕之義。
惑是煩惱(《文選‧王巾‧頭陀寺碑文》:「以為宅生者緣,業空則緣廢;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惑字可以湊成很多發人深省的詞彙,翻一下字典就查得到;例如:
‧惑志,疑惑的心也。《論語‧憲問》:「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文選‧班固‧東都賦》:「今將語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監于太清,以變子之惑志。」
‧惑易,困迷亂而產生錯覺。《韓非子‧內儲說下》有一則燕人妻子與人私通,為夫撞見,因為妻子早已買通家僕,故異口同聲說沒看到甚麼;其人捉奸不成,反被妻子鴨霸地罵他神經病的有趣寓言:「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其夫早
自外而來,士適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無客』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易也。』」
‧惑星,行星也;熒惑,火星也。
‧惑疾,精神病。《左傳‧昭元年》:「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夜間失常是精神錯亂,白天失常是心理有病。)
‧惑眾,一解是去迷惑眾人(《漢書‧陳湯傳》:「商聞此語,白(陳)湯惑眾,下獄治」);另一解是佛家語,指未脫離煩惱的世俗眾生(《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涅槃寶棹,接惑眾于背流;慈悲光明,照群迷于未曉」)。
‧惑術,騙人的手法(《韓非子‧忠孝》:「恍惚之言,恬淡之學,天下之惑術也」)。
‧惑亂,迷惑、混亂(《左傳‧昭元年》:「淫弱,惑亂之所由生也」;《莊子‧繕性》:「文滅職,賭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惑惑,頭腦不清楚、起哄盲從(《漢書‧賈誼傳》:「眾人惑惑,好惡積意」;《說苑‧敬慎》:「眾人惑惑,我獨不從」。
‧惑營,無主見、人云亦云(《淮南子‧齊俗訓》:「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
‧惑蠱,施手段而令智昏(《國語‧晉語二》:「將以驪姬之惑君而誣賴國人,讒群公子而奪之利,使君迷亂,信而亡之,殺無罪以諸侯笑。」)惑蠱同蠱惑,白居易〈古家狐詩〉:「糜費產業,蠱惑士女。」而粵語蠱惑則是奸狡之意,港製蠱惑仔(幫派反覆份子)影片,一向誤作「古惑」—-古惑是無義的。
從這些名詞意涵範圍來看,總而言之,惑是心中之結,起伏在經驗的浮橋上,如果強要人生經驗尚屬生澀的青少年去說惑、解惑,甚至向壁虛構,那麼,言之由衷,言之有物的佳作,恐怕「不可多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