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除了中視之外,電視媒介一提到螢幕邊的「流水標題」(running head),就囫圇吞棗地一律稱之為「跑馬燈」—-已積非成是了,聽來令人難過,媒介、播報員怎會一錯再錯,不求甚解至此,誤導觀眾呢!
不知此詞是否由香港「引進」,但是熟悉于跑(賽)馬的香港,却稱這樣的「流水標題」為「走馬燈」,而非「跑馬燈」。走馬燈是甚麼?它是一種紙紮式慶典傳統燈飾,掛在當眼之處,供人玩賞和增加節目氣氛,並且炫耀門楣。走馬燈可大可小,但必然紮得華麗漂亮。跟在台灣所見的一樣,走馬燈分內外兩層,內層呈圓筒形可以轉動,多繪上奔騰狀之馬匹,當內層受熱(點燭或燈泡)、冷熱空氣交流,基于流體力學原理,繪有馬匹之圓筒內層便會旋轉起來;此時,馬匹奔走之形狀,便會如皮影戲(shallow show)一樣,投影于外層裱紙壁上,且會愈跑愈快,馬蹄的得,十分好看,故名。
中國民俗,凡喜慶節日,多張燈掛綵,通宵達旦,金衙不禁,「花市燈如畫」以示普天同慶,走馬燈不知起于何時,但宋朝已有此雅玩,還給王安石帶來了一段浪漫姻緣。相傳王安石進京趕考時,途經馬員外家,順道一望,只見門樓上掛了一盞走馬燈,燈旁還掛了一幅為馬家閨女徵才郎為婚的對聯上半聯:「走馬燈 燈馬走(迴文) 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也不以為意,只衝口而出的說:「好對!」及至闈場試畢,無意中游目四顧,又見廳前掛有一面繪有飛虎的彩旗,一時福至心靈,頓悟走馬燈下聯的對法:「飛虎旗 旗虎飛 旗捲虎藏身」。
真是緣定三生,憑此下聯,王安石贏得了佳人青睞,成了馬府嬌婿,成婚之日,又傳科場告捷,洞房花燭夜又是金榜掛(題)名時,王安石真是樂透了。好研究文字的他,遂大筆一揮,寫了一個喜字的「複式字」—-囍,以誌此一雙喜臨門的盛事。從此,這個王安石所作的新字便成喜慶場合裡,不可或缺的吉祥符號。
俗語「跑馬射蚊鬚」,是誇張地形容事之不可能性,成語「走馬看花」,原意是新科狀元三日看盡長安花(巡街)的特權,其後則借喻瀏覽之匆忙。循其本源,「流水標題」最好還是叫「走馬燈」方符合其流動的本意,「跑馬燈」則根本義無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