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活動實施兩年了,台北市教育局去年加入國語日報團隊一同推展,迴響熱烈、成果豐碩。九月十一日於明德國小舉行北市試辦讀報教育成果發表會,分享種子學校教師實施讀報教育教學經驗,並舉行教學設計徵件活動頒獎典禮,鼓勵優良讀報教育教學教案。

  台北市教育局去年度補助市內涵蓋各行政區,共二十五所小學校,每校一班一報,其中實驗班一班每人一報,報紙份數可依校內協調,兩或三班共享,總共有四十四個實驗班,計1191位學生參與讀報教育活動。僅一班採用中國時報教學外,其餘班級皆使用國語日報,教學材料除了語文閱讀、焦點新聞、生活新知等皆是學習重點,不僅讓孩子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更發揮了報紙「與時俱進」的特色,透過時事刺激思考能力;報紙並且資訊多元,彌補了費時編寫之教科書不足。

  教學議題上,「品德教育」則是教師們最重視的領域;課堂教學之外,也舉行相關活動,如讀報教師研習營,使各校教師有機會互相交流;並且結合教育關懷年活動,帶領小朋友為啟明孩子演出廣播劇、為安養老人讀報,將讀報之「情意」教育具體實踐。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吳清山指出,讀報教育經費絕對不能省,因為所花經費很少,但是卻收到了很大的效果。讀報教育在(語文)能力提升外,也能改變孩子的思維、氣質,而將讀報教育帶入家庭,家人間因為讀報,有了共同話題,氣氛變得和諧;進一步,孩子間進而能夠願意互相分享,關心家庭、身邊周遭事物與社會,而這正是教育的價值所在,他也同意卓越新聞獎董事長陳世敏所言,讀報是重要的教育改革,並且非常成功。陳世敏董事長認為,教育就是生活,而生活則可由報紙中體現,讀報教育的實施在國外很普遍,相對於編寫費時的教科書,它是與時俱進的學習與生活。

讀報成果大 增加資源減低困難

  具體成效方面,今年五月,在召集了訪視委員會,聆聽二十五所種子學校在試辦推行讀報教育上的成果與困難。多數學校行政上皆大力支持,教師們運用的教學方法也相當多元,而學生也反應喜歡看報,家長方面大多也能夠認同讀報;在困難方面,除了資源問題(一班一報)、時間問題,教師在備課上反應相當辛苦,並且,在「媒體素養」教育這塊,由於教師們也必須具備相關知識,才能教學,目前落實較有困難。

  針對這些困難,會中也提供教師建議,如時間問題,則建議教師可以直接與正課融合,進行補充。此外,有關未來推動的挑戰,如報紙內容豐富,教師應該要知所取捨,選擇與課程有關,或是符合班級特色的內容。紙筆作業部分則建議不要太多,對於學習成效沒有幫助,同樣地,長期性活動(如天天剪報),學生則容易感到倦怠,要是能有目標的進行,或多給予激勵,學生會更有動力;教師備課壓力方面,「讀報教育在台北」網站提供了各項資源,可供取用,而下一年度每校將有兩班實驗班,教師間可協同教學,減輕負擔(下年度讀報教育計畫、申請要項、時間說明)。

  讀報教育的進行,除了在課堂之上唸唸報紙,剪剪貼貼,更重要的是提倡多元學習的方式,吸收報紙新知,並學習解讀事物的方法,在語文、寫作等能力之外,品格教育的性靈培養,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這些多元學習方法,也一同體現在得獎教案中,教學設計徵件活動除了提供交流平台,並鼓勵設計多元創意教案。

  今年獲獎作品共十八件(得獎名單)。得獎的教案中,有小小主播活動,除了口語訓練,更強調「說好話」的價值澄清教育;以「多重角度」看新聞,運用閱讀策略中「預測」、「摘要」等方式,討論新聞多元觀點;也有針對許多女生不喜歡的科學版面,利用簡單的螢光筆畫出解答,並進行分類比較,解析科學資訊。這些獲獎教案都刊登在「讀報教育在台北」網站,供教師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