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特優教案之一的「今『聲』有約……南湖新聞報報」,教案發想教師呂瑞梅,由於本身是學校設備組組長,承接了讀報教育相關業務,而呂老師認為讀報教育的「閱讀」,應該由靜態轉向動態,基於對於讀報教育的興趣,便發想了這個面向全校,每週六分鐘,上網播放的「今聲有約」小小主播活動。

  「今聲有約」小主播活動,首先選取語文能力較佳、三至五年級共約二十四名的孩子,並邀請包含廣播社指導教師在內的兩位老師共同訓練。訓練的方式包含繞口令、單句話表達各種情緒,與讓聲音更清亮的腹式呼吸法,加強口語能力。此外,也請同學觀察專業新聞主播在儀態、表達,與自己的小主播作出比較。並以「大千世界」任一段文字,在家中對著鏡子練習。

  在口語表達訓練後,小小主播也要自己擬稿子。選擇國語日報的新聞,透過擬講稿,認識新聞六要素(5W1H),並學習作出摘要(因為一則新聞時間有限),加入適當的口語元素,成為新聞的講稿。當然,坐上主播台,一切都希望盡量以專業規格為目標,如衣著、手勢,學生可選擇單主播或雙主播方式進行。最後,透過教師的協助,將錄製完成的新聞,進行後製,並放上網頁讓全校欣賞。

  如此的小主播活動,透過教師的專業指導,教案的重點之一,在於「說好聽的話」,透過口語組織後的知識,是一種思考過程,「口語能力是觀察、思考、表達能力的綜合展現」。如何表達、溝通,進一步分享,並不僅是吸收知識的讀報教育了,更是一種學習瞭解事物的方法,並在其中,進行「價值澄清」教育。在孩子選擇新聞上,呂瑞梅老師給予完全的自主空間,「有一次關於台灣加入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新聞,非常的長,但是還是小朋友認為很重要,堅持要報導,我們也就協助他。」

  呂瑞梅老師指出,這樣的實踐其實要花上相當多的時間,三位教師負責訓練小朋友,但是這些小朋友本身也有很多其他的課外活動,參與的老師與同學們,都必須花午休等時間來進行,是很花時間,後製部分的作業,也都由老師們一手包辦,從頭學習剪接、後製軟體。但仍然甘之如飴,因為是有意義的事情,而小朋友也學習到許多,「低年級的小朋友每週都很期待能夠看到新聞報報。」呂瑞梅老師說。獲得全校廣大的迴響,更是支持教師們持續下去的動力。

  在小小主播活動之外,呂瑞梅老師也希望,未來可以由採訪開始,讓小朋友親自參與新聞生產過程,如校慶,或是社區活動,甚至在後製上面,也能由同學進行,教師則負責協助的工作,讓南湖新聞報報,與班級報一樣,成為一個由小朋友製作的媒體節目。(記者顧佳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