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國小戴德珍老師,與不同的教師合作,共有兩篇教案獲獎。「芝麻,開門—打開科學教室的門」將許多孩子(較多是女生)跳過的國語日報「科學教室」版面,藉由簡單的方式,讓孩子瞭解科學新聞,進一步讀出興趣;「讀報福爾摩斯追追追!!~故事高手就是你~」,以「趣味性」、「懸疑性」為訴求,讓小朋友重組故事段落,並猜測故事發展,激發想像力。
戴德珍老師說,有些孩子對於科學很排斥,也不想設計讓孩子一直寫,便以「SQ3R」(調查、問題、閱讀、背誦與複習)方式,進行科學新聞的解析。首先學生瀏覽新聞瞭解大意後,運用新聞中六何元素設計問題,並利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找答案,將自己剪貼畫記號的新聞,貼在A4紙的一半,便可利用折疊的方式進行背誦,最後再複習。
科學新聞中,並透過「分類表」的設計,來增進對於文章中提及事物的掌握能力,如一組同學將「盲蛛」與「一般蜘蛛」,在「外觀」、「食性」等兩種進行分類,而另一組學生將這些標準進一步細分為八類,進行比較,使這兩種生物的異同點一目了然。這樣的方法,陳桂蘭老師指出,也可以進一步配合正式課程,找出議論文的論點與論證。
另一教案「讀報福爾摩斯追追追!!~故事高手就是你~」,戴德珍老師與陳桂蘭老師利用國語日報連載的故事進行,以「故事重組」、「大家來猜題」、「故事算命王」與「故事接寫」,小組討論。利用還沒有結局的故事,讓小朋友變成偵探,拼湊故事的線索,預測故事的發展。由於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學生無法理解文章的原因,常來自沒有耐心將文章看完,利用探索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文章。
教師們首先透過「具挑戰性」的元素,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將文章剪為六個段落,學生則透過閱讀經驗,找出故事的起承轉合;同學間的互相討論,互相說服(誰的解釋比較合理),達到了同儕學習的效果。由於故事下集隔天才會出現,如果瞭解故事的核心,小朋友為故事設計合理的結局,便能夠瞭解是不是看懂了文章。
對於學習氣氛的掌握,戴德珍老師與陳桂蘭老師指出,課堂上都會塑造「聊天」的氣氛,老師與同學聊天,透過輕鬆的方式進行,並納入生活經驗,讓小朋友覺得,讀報紙一件有趣的事情。作業部分,兩位老師都說,不喜歡讓孩子寫太多,不僅對雙方都是負擔,成效也恐怕有限,當然會進行分組剪報,但仍是以理解代替複寫為主軸。遇到的問題,也是時間上的不足,如何與孩子進行互動式教學,以及教師間的合作,都對於讀報教育的實施,是很重要的因素。(記者顧佳欣整理)
另兩件特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