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委員會(EC, European Commission)於日前釋出訊息表示,當今歐洲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普遍無法從高科技資訊社會中獲得任何好處。當今這個社會能做的唯有提升「媒體素養」,來讓民眾能有充分的知識與能力來接近資訊、分析、評估影像、聲音以及文字資訊,並進一步使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來創造出獨特的媒體內容。

  歐委呼籲,歐盟國家以及媒體產業,需要去協助提升民眾對於媒體內容的警覺心,舉凡日常所接觸到的廣告、電影以及網路資訊內容等。

  資訊社會以及媒體委員會薇薇安‧瑞汀(Viviane Reding)表示,媒體互動性所代表的意思,已跳脫出傳統所認知讀者對報社投書的意思,特別是數位傳播科技媒體時代,新媒體可以讓全歐洲人彼此分享、互動與創造訊息。今日的消費者可以運用新媒體科技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容,也逆轉了傳統我們對媒體第四權的認知,做一個獨立於政治、媒體的超然公民機構。

  「然而我們發現,有多數的人意識到自己難以去與週遭身邊的世界進行互動,起因是自己不懂何謂社會網絡的概念,或者是不了解甚麼是數位電視,這些都是新媒體時代所崛起的新名詞與科技。所以當務之急,是要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媒介素養的教育,並且需要保證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排除在教育行列之外。公民經常習慣於讓別人告訴他們事情,但是他們是否知道要如何將自我的意見回饋給其他人?如果公民們可以合法地、運用自己的創意去使用媒體,我們將可更邁進公民世界民主參與的新世紀。」

  歐洲委員會表示,要讓公民參與今日的資訊社會,必須要讓她們瞭解道如何去使用各種不同的媒體。

  歐委提到,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要採取8月20日歐洲國會所通過的政策綱領做為訴求,呼籲歐盟國家以及產業協助去推展全歐洲媒體識讀教育的普及化,讓公民去瞭解如何接近(access)資訊,並對資訊產生瞭解(understand)以及進一步批判(critically)檢視所有暴露於他們眼前的媒體內容,舉凡從電視、電影、廣播、音樂、印刷媒體,以及網路、數位傳播科技等媒介下手。

催生媒體識讀教育 盼青少年做資訊的主人

  「媒體識讀的訓練宗旨在精進公民使用搜尋引擎的能力,教導學童知道電影是如何製作,廣告行銷又是如何運作。在部份國家(諸如:瑞典、愛爾蘭、英國)甚至已經將媒體識讀列入學校正規課程。『英國聰明兒(The UK’s kidSMART)』網站,還教導年輕學童了解甚麼是社會網絡,並讓他們知道如何安全地運用網路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科技資源。」

  教育代表著國家競爭能力,歐委EC特地邀集歐盟EU國家召開一場論壇會議,一同討論如何賦予「媒體識讀」在學校教育中的優越價值。

  「民眾使用媒體時需要對風險性提高警覺,特別是在處理個人資料之時。他們如果有更多的能力去使用這些科技,他們就會更了解到線上廣告行銷是如何運作,他們也就更知道如何去保護自我的隱私。」民眾若擁有更多媒體素養,他們也將更好奇去探索自我的文化資產,以及當代的歐洲文化瑰麗。

  歐委(EC)2009年8月出版「數位歐洲Digital Europe」報告書中顯示,歐洲人對於使用網路以及電腦越來越熟練,大約有60%的人口已具有〝數位素養〞,這是媒體識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面向。

  有56%的歐洲人平均至少一個禮拜會上網一次(2005年時僅有43%),有越來越多的弱勢族群已開始使用網路媒體。

  此外,低教育知識水平人士使用網路的人口也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53.5%,到2008年的62.5%(此調查母群體以歐洲上網人士為分母)。

  勞工階級以及性別的網路使用部份,失業以及未就業人口上網比例亦逐年遞增,原本從2005年的74.4%,上升到2008年的80.3%。歐洲女性使用網路人口比率與歐洲總人口使用率,成正比性地穩定成長,從2005年的88.4%,成長至2008年的94.6%高比率。

  女性、未就業以及55歲以上使用電腦網路技能人口,比起2006年總上網人口數相比,足足上升了3%以上。

  然而在網路的部分,近年來特別是在寬頻的建置以及費率已逐漸使用戶的負擔減低,但是仍有24%的歐洲人表示,自己在家庭裡沒有使用網路的行為。未使用的原因是,察覺自己對於使用網路的技能嚴重欠缺,因此未曾在家裡使用網路,足以顯示媒介素養落實於常人日常生活以及教育體制中的重要性。(記者蕭裕民摘譯)

  歐洲委員會(EC)媒介素養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