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謂公僕、尤其在上位者,理應無私心,貴無相,實在令人低迴不已。私心者,自私自利之心也。《管子‧任法》:「群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韓非子‧飾邪》:「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與私心相反的,則是「背私為公」的公–公利也。為官者私心見盡,終非社稷之福。
在新聞寫作形式發展過程中,二戰之前,曾有過解釋性報導(interpretative reporting),但因為所謂「解釋」者,總有為自己利益而辯意涵,所以當深度報導(in-dept reporting)之名目一出,解釋性報導說法,就日漸淡出。
相,若作佛家語解,是梵文「擺乞尖拏」(laksana)的義譯,指的是外在事物的相狀,或內心活動的情形。《圓覺經》:「妄認四大(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地、水、火、風)為自身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物的汙染)緣影為自心相。」而《淨心誠觀‧下》則進一步解釋:「云何名塵?坌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為國家社稷領導人,除無私無相外,最重要的還要「無遮」,亦即心胸寬容廣大,沒有遮隔罣礙。如《楞嚴經•一》所云:「如來開閳無遮,度諸疑謗。」如果一國領導人白癡「無慧(惠)」,未能「無漏」(以真智消除煩惱),豈能勝任社稷之重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