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秋之後,流入湖南洞庭湖的湘、資、沅、灃及其周邊水系地區,持續乾旱少雨加以三峽大壩在作試驗性蓄水,部分長江水流被截留,致令洞庭湖水位,降至六十年來同期最低,多艘漁船擱淺,漁民亦無魚可捕。

  有報紙在報導此則兩岸新聞時,標題是:「洞庭湖 60年最乾渴」,而內文則用乾涸。到底乾涸抑或乾渴? 

  其實乾涸、乾渴同義,兩者俱可。涸,音下各切(ㄏㄜˊ),水枯竭也(《說文》:「涸,渴也。」)。成語「涸轍鮒魚」出自《莊子‧外物篇》,意謂鮒魚處于乾涸的車轍軌跡之中,因為離開水面,而且只有丁點兒的水,恐怕命不久矣—-比喻身陷困境也,辭語「涸鮒」、「涸轍」,亦同一義。

  渴,原指口乾想喝水,作「渴欠」;但渴又另音傑(ㄐㄧㄝˊ),水乾涸也;又通竭、歇。《說文》:「渴,盡也。」段玉裁注:「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則用渴為「渴欠」字矣。」《字彙》也說:「渴,水涸也。」所以渴澤,指的是乾涸無水的沼澤。

  渴,一音讀曰曷(ㄏㄜˊ),水反流也,〈柳宗元‧袁家渴記〉:「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音若衣褐之褐」。

  所以,若指水枯不足,說乾涸或乾渴,兩者並無差別;乾渴似乎還更古樸一點;不過口渴,則最好不要用口涸—-因為只有粵語說:「嘴巴好涸(乾),喉頭很涸(乾),不舒服,可能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