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小學級的謎語:「虫(蟲)入鳳中飛去鳥」─拆字格,猜一字;答案是:風字。
有一超難對而天然巧合的對聯:「人從門內閃 公向水邊 」(見《楊東里集》), ,為沿的俗省字(見《康熙字典》,巳集上,水部四畫,引《正字通》),為一罕見字,而沿指的是「順水而下」;下聯對的是「閣下(公)自水邊沿流而下」。
既然寫「閩南小考」,講這–蟲一門的俗文學,目的在依次帶出「虫向門裡爬」或「門內有虫」的閩字和南字。門為象形字,開閤隨時,很容易了解,《說文》說門字是「二戶相對」之意,在甲骨文裡,就是門戶之意(甲骨文有「王于宇門逆羌」、「其用才父甲必門,又正」及「王于南門逆羌」等句;金文則有「宰弘右頌,入門」,「…虎臣,西門夷」及「小門人繇」諸句),而虫,《說文》說:「一名蝮,博(長)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細,或行或飛,或毛或贏,或介或鱗,以虫為象」─總之,虫就是些細小的蟲兒,意惠,ㄏㄨㄟˇ,古字虫、蟲通假,今則虫巳多作部首之用。故閩,從字貌而言,閩的確有蛇的連帶聯想。
不過,就字典意義而言,閩主要是指種族和方位,例如:
古代居于今福建省及浙東一帶住民,稱閩(見《周禮‧夏官‧職方氏》),《說文》說:「閩,東南越」。
殘唐五代時,唐之王潮受封為威武軍節度使,居福州;其子審知繼之,封閩王,領有今福建省大部分。
福建省簡稱,因秦設閩中郡而得名,即今之福建一省和浙江的寧海、甌江和飛雲江等流域一帶,在清康熙年間成書,顧祖禹所著之《讀史方輿紀要》之〈歷代州域形勢‧秦〉篇記載說:「閩中,今福建州郡,郡治候官(縣,五代梁朝乾元年改為閩縣) ,今福州府附郭縣。」故閩中即泛指福建省地(《南史‧到彥之傳》:「余衣本百結,閩中徒八蠻(古稱南方「穿胸」、「儋耳」等八個少數民族)。」餘如:
七閩:古代居住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為分為七族,故稱七閩,此是福建省之所以稱為閩之由來,很早就見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方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疏:「叔熊悟濮如蠻,後子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蘇東坡〈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詩〉:「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
八閩:元代分福建省(閩)為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郡武、泉州、漳州等八路;因明朝改為府,故稱為八閩(見《明史‧地理志六》)。
閩越(《漢書‧閩粵傳》作閩粵)、閩縣:戰國末年,越敗滅于楚,句(勾)踐後裔無諸自立于閩中,號稱閩越王;後秦廢之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漢高祖又再立無諸為閩越王,仍治閩中故地。
至于閩縣,在漢時稱為治縣,屬會稽郡,東漢時廢之。 晉建安初年,再設之為候官縣,屬晉安郡治地。隋開皇九年,又改置為原豐縣,十二年改稱為閩縣。唐武德三年從中分置出候官縣(見《讀史方輿紀要‧福建‧福州府‧閩縣》)。民國元年閩縣與所分置出之候官縣又再合併,稱為閩候縣,隸屬福建省。
所以,不管閩的名稱如何個變來變去,始終只是一個地域的稱號,至于閩字字貌「含蛇」,則只是其結構性意指與內含對應關係而已。漢字之地名與姓氏假借動物之名、之形,所在多有,如禹、萬、蜀、虞、程俱類之。禹者,蟲也;萬即蝎子,象形;蜀,則是蛾蝶幼蟲,有一蜀字謎(拆字格),對蜀字字構,形容透徹,謎面為「橫目勾身,蟲入其腹」(見《啟顏錄》)。其後,蜀則用以指稱「南楚之地」(見《方言‧十二》),為四川省簡稱,並一向用作古國名稱,例如,秦滅蜀國而置蜀郡;劉備入(四)川稱帝,後世稱為蜀漢(簡稱蜀);晉十六國、五代十國,皆有蜀國,俱稱前蜀(但五代十國之一,由王知祥所建之蜀,則史稱後蜀);蜀,又為姓氏之一(見《路史‧國名紀丙》)。
虞是傳說中的仁獸,亦是掌管山澤、島獸的官吏,古代部落即有有虞氏,居于蒲版(今山西永濟縣西浦州鎮),是舜所在之地。
至于程,則更是蟲,明方以智所著《通雅》說:「秦聲謂蟲為程,謂虎為大蟲也」(卷四十六);而宋人之《夢溪筆談》則提到:「嘗觀《文子注》:『秦人謂豹曰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謂虎約為『程』,蓋言『蟲』也。」而門字與動物、人事扯上關係的,亦屬不少,而且活潑生動,例如:
閭,原是獸,傳說似驢,但一角(也有謂兩角),岐蹄,《山海經‧北山經》:「縣雍之山,……其獸多閭麋。」注:「閭,即羭也,似驢而岐蹄,……一名山驢。」
闖,馬衝出門的樣子(《說文》:「馬出門貌,從馬,在門中」)。
品,是物品單位(金文有:「凡區以品」、「易玉五品」和「易臣三品」等句);闆,則是從門中向外看也(《玉篇》:「闆,門中視也」),所以擁有大批貨物,又是監工的店主,從門中往外看著店員和客人,當然就是老闆了。
闝,音瓢,ㄆㄧㄠˊ,義同嫖;去狎娼玩妓,當然則壞門風(《字彙補》:「闝,溺倡(娼)也,俗字」)。
天朝觀盛行之時,以華夏為中心,對邊境民族,確有「南方之強歟,北方之強歟觀點」;說粵人為「南蠻鳺舌」,謂「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常)人為狫(佬),謂新婦曰心抱」(見《觚賸‧粵觚‧語中之異》)。但閩字却毫無貶意,即古官閩隸,亦只是指專責打理繁殖、訓練鳥禽事宜的官(《周禮‧秋官‧閩隸》:「閩隸,掌役畜、養鳥,而阜蕃教擾之掌」,疏:掌役畜、養鳥者,謂若畜鳥氏,掌畜禽鳥阜盛也。蕃,息也,使之盛太(大)滋息,又教擾使從人意」)。在測字者來說,閩為「風(虫)光滿門」之象(見《測字祕牒》),是個好字。
至南字,《說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甲骨文、金文已指明它是一個方位字(甲骨文有「南土受年」、「于丁卯酒南方」、「于南門尋」、「才南奠」諸句,金文則有「王征南夷」、「降以南封同道」、「至于南行西行」等句),有謂南可能為一種樂器,或樂舞名(《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從南字之原始字形來看,南確象鈴形,似能敲擊,「可能」古時設樂,習慣設于南側,因而析出南字,借以指稱南方。從字形變化來看,南與殼字左邊偏旁(省「殳」,「土下冗,動物孵化出殼形貌」),簡直是同字分化;因此,南也薀含了向陽多育之方之意,也是個得天時的好字。
方位既定,駢字即出,如南國(《詩‧魯頌‧泮水》:「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傳:「南,謂荊揚也」;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南人(《論語‧子路十二》:「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注:「南人,南國之人」);南川(謝朓〈始之宣城郡詩〉:「解劍北宮朝,息駕南川涘」),泛指南方,也指四川省的南部。
所以,閩南,誠為美斯土的貼切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