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國小社會四下,第四主題「家鄉的機構」,第二單元「善用家鄉的機構」。
南一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三主題「家鄉的資源與生活」,第二單元「家鄉資源的運用」。

五、對應能力指標: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不同權力關係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7-2-2辨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六、主題:北市圖失竊率暴增 今年破萬本(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日期:2009-11-28 刊登媒體:中國時報 記者:石文南

  台北市立圖書館指出,台北市民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包容度較高,即使政治立場不同,也少有人會把書籍撕毀,不過今年書籍失竊率飆高三倍,不知是不是因為不景氣惹的禍?

  台灣年年有選舉,民眾各有各的政治傾向,不少政治人物書籍也成了民眾洩憤對象。館藏圖書約五百五十萬冊的台北市立圖書館,藏書是否也淪為民眾洩憤目標?北市圖秘書林淑娟表示,市圖館藏圖書雖多,但與政治有關的館藏圖書或雜誌,少有被人撕毀內頁的情況,顯示台北市民包容度高。

  惡意撕毀、塗損狀況雖不多,但不少民眾倒是對館藏圖書裡的填字等遊戲的內容,十分有興趣,類似的書籍,幾乎都是體無完膚,被民眾畫得很厲害。

  另外,藏書直接被「偷」走情況逐年升高。北市圖統計,去年藏書遭竊還「只有」四千多冊,今年到十月為止,就已被民眾偷走一萬三千多冊,失竊量一下子飆升三倍多,約占整體館藏書的○.二三%。

  林淑娟說明,館藏圖書失竊比例最高者,首推文學類書籍,另外,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及食譜、教育、政治方面藏書,也是遭竊大宗。她表示,過去藏書較多使用安全磁條,較為隱密且不易卸下,目前多改採晶片,比較明顯且容易扯下,但市圖為配合自助借還的科技服務,不得不配合改採晶片,卻得到「防君子、防不了小人」的後果。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於課前請學生蒐集圖書館閱覽注意事項。

【課程實施】

1、教師詢問全班學生是否曾經有過至圖書館閱覽或借書的經驗。

2、教師詢問學生在圖書館閱覽時,是否有過不愉快的經驗,若有,請與全班同學分享。

3、教師發下「北市圖失竊率暴增 今年破萬本」的新聞報導,或利用投影機請學生精讀此新聞,閱畢後,請學生回答新聞中的相關問題。

(1)本新聞主要在陳述何種物品被破壞和遺失?
(2)發生此新聞的地點在哪裡?
(3)今年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圖書失竊數量到十月底為止為多少?
(4)今年的失竊率與去年相比,是增加還是減少?
(4)哪一類的書籍容易被民眾在書本上塗鴉?
(5)哪一類的書籍失竊率最高?
(6)為什麼政治類的書籍容易被人撕毀內頁?
(7)為什麼現在圖書館的藏書多用晶片而非安全磁條
(8)使用晶片後又帶來怎樣的後遺症?    
(9)對於台北市立圖書館發生圖書失竊和圖書惡意被損毀的情況,你有什麼看法?

4、「大家來找碴」:請學生針對「北市圖失竊率暴增 今年破萬本」此篇報導,找出其中提及違反圖書館閱覽規定之處 (撕毀書籍內頁、在書頁上塗鴉、竊取書籍、扯下圖書的晶片)。

5、教師詢問學生,若在圖書館內見到有其他民眾正在進行上述違反規定的事項時,該如何處理?

6、教師將學生分組,請各組討論除了新聞中提到的事項,還有哪些是進入圖書館閱覽書籍以及借閱圖書時必須遵守的規定。(例如:進入圖書館請著整齊服裝、在圖書館內禁止飲食並避免大聲交談或在館內奔跑、閱畢的圖書需放回書架或放置書車上、欲借閱書籍前請辦理借書證、非辦理借閱的書籍勿帶出圖書館並遵守借閱冊數規定、借出的圖書需在期限內歸還等等)。

7、討論完畢後,請各組以情境小短劇的方式呈現,劇中至少出現三個剛剛討論出的圖書館注意事項,並請他組的同學猜猜看短劇中所表演的注意事項為何。

8、教師強調,圖書館為公共空間,裡面的藏書為公共財產,在使用空間和書籍時皆應該尊重其他使用者,共同維護踏大家的使用品質。

9、教師發下「做個友善的閱讀人」學習單,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親自至鄰近圖書館實踐本堂課所學的圖書館使用規則,並於下禮拜交回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