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世濁總會流言四起,謠言滿天飛,疑惑、八卦消息不斷。己丑牛年,全球經濟前景恐難有大轉機。碰巧,零九年一月一日同牛年正月初一在黃曆俱為破日,而今年農曆五月之後,又有一個閏五月,雙破日加上閏月,遂成了主「煞」的凶兆;于是命理學家又各有解釋和預言。
再添些霜的是,里昂證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 Sutton),元宵節前又再突出驚人之語,「預測」台灣牛年經濟成長率,會從原先預估的-2.7%,跌至-11%。「預估」見報後,各界一片嘩然,雖則參信半疑,仍不免充滿疑慮和疑惑。大家心中也許不期然泛起一個期望,到底經濟景氣是否復甦有望?還要忍耐多久?這着着不多不少,都牽扯到對經濟景氣的看法,以及何所據而言的問題。各個說法和觀點,雖然也都一度成為注目焦點,可惜,經過時間考驗,最終都是「弗靈光」的多。
依過去事實、數據和資料,歸納成經濟景氣曲線,從而推論未來經濟的「繁榮-衰退-繁榮」可能發展,在歐美研究中,早期已有1889年法人朱朗(G.Juglan)的七至十一年「中期商業循環周期」,1923年英人傑遷(Kitchin)的「三年半商業循環周期」,而最為人注意的,則是1919年,蘇聯經濟學家鄺積鐵夫(kondratieff)以英、法、德、美國及歐西國家一百四十年財經金貿資料分析而提出的,「商業循環長期曲線」—-經濟景氣升起期,約二十至廿五年;平穩,五至十年;下跌,大約持續三十年!
不過,好端端為何景氣會波動、變差呢?翻翻書本,經濟循環的理論主要有:貨幣闖禍說(Pure Monetary theory),過度投資說,消費不足說,心理學說(樂觀/悲觀的錯誤),創新科技說,太陽黑點說(影響農產),以及內/外部問題論等等。著名經濟學家杜遜伯力(J.SDusenberry)認為,經濟之所以會循環原因,一方面是經濟系統生產能量,超出需求,以至企業利潤和投資漸次下降,國民所得連帶降低;但經過一段期間終止投資、或經濟結構改變,景氣即行恢復。另一方面,雖然經濟系統生產能量,未能超出需求,但若處于投機性的「投資」景氣,在貨幣崩潰的疑慮,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影響下,亦足以形成經濟景氣循環。
另一位著名經濟學者熊彼德(J.A.Schumpeter),則曾根據也是經濟學家密契爾(W.C.Mitcheal)和波恩斯(A.B.Burns)早年所著的《商業循環論衡》(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提出一個見解,認為「經濟衰退,仍是繁榮的一種反應」。周期性的經濟波動,通常有三、四年一次的小循環,八、九年一次的大循環,以及五、六十年一次的長期波動曲線。
美人韓森(A.H.Hansen)認為,調整經濟循環,應以製造工廠(廠房工地、運輸和其他公用設施)、生產設備(機器、各項商務、財務及企業添置物)、住宅樓房、庫存成品、半成品以及外國投資等「真正」投資為主,而非光著力于抵押、證券和公司股票等救濟外手段。
今次全球金融海嘯,帶頭大哥是極度商業化,資本主義楷模的美國,全世界面對史無前例的困難,里昂證券主管的驚人之語,會否「太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