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教學助理)在媒體素養課程規劃的協作上,對課程來說極為重要。首先,我們必須假設:TA與授課老師應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學生選擇的不是授課老師,而是一個教學團隊。在此前提下,老師是整體學生面對的大單位,TA則是部分學生連繫與互動的小單位,大單位的整體教學以及小單位部分集合,在互動上具有加乘之效果。

  因此,透過此一前提,「整體教學」與「部分集合」成為課程規劃的兩條交纏的軸線,換句話說,整體教學與部分集合之間必須相互考慮,才不會使兩組活動變成平行線。「整體教學」在教學法的意義上,指的是獲得認知、汲取知識,學生彼此在某種認知基模的架構下,開始會使用類似的語言與框架,藉此對彼此差異經驗建立起意義之網,在媒體素養理論下,將差異性變為議題,在概念上具溝通的可能性。而「部分集合」在這裡指的是具體的溝通活動,無論是質疑、問難、討論、辨論等等,涉及到對於理論概念的提示、支持與反駁時,所產生出來的意義交換。

  據上述理念,TA有必要參與課程的規劃,一方面了解老師在整體教學上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在具體活動設計中,能與老師交換寶貴的意見,相互參酌的過程中,將達到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以下將透過三組活動,包括「自修讀本」選集、簡報製作、活動設計與小組討論,說明TA在課程規劃上的態度、參與方法與意義。

「自修讀本」設計

  媒體素養在學術研究上有其基礎,範圍包括文本、再現、組織、閱聽人與近用五大部分,具有整體教學的基礎,而課程規劃也是據此做安排。

  然而,就一門通識課而言,我們的教學對象對這些範圍都是陌生的,儘管研究資料豐富,但就陌生的學生而言親近性較低,在此意義下,如何將整體視域轉換成能「親近性」較高的材料就極為重要。

  TA課程綱要上的主要貢獻,除了聆聽老師的教學目標外,另一方面需要為學生閱讀與挑選適合的自修讀物,將自己置換成初學者的角色,但卻不失課程設計者的目的與眼光,為學生挑選「難易適中」的「自修讀本」選集。處理時,主要依據課程規劃的目標要點,分批將適合的書單,放置到不同週次的欄位中。

  「難易適中」做為原則,其意義不在寫作結構上,必須找到一位作者,須同時兼顧兩者,由淺入深地進行寫作。相反的,它的意義在於:TA要為學生安排「基礎」與「進階」,至少兩種層次的讀物。所謂「基礎」,指的是在用字遣詞上能使用較少的術語,既便有術語,但是卻能做出讓人理解的解釋,知識表現上具有一定程度親近性。所謂「進階」,則是指利用此堂課綱的知識概念進行應用,具體而言,它可能是一篇分析性的報告或文章,透過一個實際的案例,將理論概念抽象層次,應用在具體媒體現象的分析上。

「互動簡報」製作

  課堂如果是幫學生建立起有用的知識,那麼「簡報製作」就是將這些有用的理論知識,「轉換」成思考地圖與提要。這裡所謂的「轉換」,目的是要達到教室學習中「理解」效果。

  在課堂簡報製作中,我們不只是要透過它來告知,而且要透過它來做「組織」聽到的經驗資料。TA在進行簡報設計時,要知道授課老師不會依照「簡報」條列講解,學生也不可能一直看著簡報。所以,「簡報」的製作,一方面是方便授課老師說,另一方面卻是幫助學生「聽」,而不是「看」。因此,設計時不需要密密麻麻的文字說明,而是以提示的大綱與圖表,以便學生「聽」老師授課的同時,能「組織」資料。

  進一步,若「互動」能考慮到簡報設計中,會使得課堂互動更加有趣。比方說,媒體刻板印象的課程中,老師擺出一個孩子心目中的世界地圖,立面充斥各種媒體帶給我們的刻板印象,而這張圖,目的不在於讓學生知道或是認同這是對的資訊,相反的,卻是透過它向學生進行提問,「妳們覺得哪裡有趣?」、「妳們覺得哪裡有問題?」、「試著說說看你對這個地方的印象還有其它的嗎?」。不需要認知性為導向的簡報製作,在製造「互動」效果相當有效。

「參與活動」設計

  老師在課堂講授過成中,有時會穿插一些活動,在教學法中,它可稱為模擬教學方法,意即,透過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活動設計,為概念的講授做鋪陳。

  所謂的活動,它必然有別於講授模式,而使每位學生進入一種相互交談與討論的情境中,我們無法期待授課老師能在同一時間與全體學生進行互動,通常這時候,課堂就需要透過分組來完成活動,而TA在活動參與的帶領上則扮演「部分集合」的重要角色。

  參與活動的設計規畫,必須考量到很多細節。以介紹「新聞守門人」的概念來說,「模擬報社」參與活動就很有意義,但是要學生們在短短兩小時的課堂時間內,能夠模擬報社篩選新聞的過程,除了時間非常短以外,要讓學生們能真正的扮演到「編輯」角色進行選稿,非常不容易。因此在設計上,則需要考量到以下問題:

1.時間限制:先將時間做規畫,將開場與結束考量在其中,我們可以得到活動的總時間,而總時間將決定活動參與人數與流程該設計的問題。

2.參與人數:時間確認後,我們需要對「參與性」做設定,即,在多少人數的限制下,能充分讓學生達到參與效果。因此,參與性的界定,決定我們將參與人數做分組的問題,儘管一堂課的TA人數有限,但我們仍得以每位學生「參與」為前提,進行人數規畫,萬萬不能以TA人數做考量,而TA則在活動進行中做口頭提示與進度掌握的角色。

3.活動道具:適當的道具輔助,有助於課堂活動的進行。以「模擬報社」來看,我們要強調的是新聞篩選的「人為性」與「組織價值」。因此,我們不得不取消「採訪」的部分,讓「編輯」的角色模擬與行為進入課堂。據此,TA得先準備「已經採訪」回來的「新聞稿」,做為道具。在報社分組後,我們提供「新聞稿」做為學生扮演編輯角色的道具,讓他們從眾多新聞中依據自己設定的報社組織價值,來挑選他們認為需要的新聞。

4.感受分享:活動進行結束後。萬萬不可馬上進行概念講授,如此會讓學生在模擬過程中的具體經驗無法表達出來。因此,在流程設計上,要讓學生們相互分享。比如說,「模擬報社」的編輯行為後,不同報社對TA提供的同樣「新聞稿」,根據組織價值會有不同判斷,給與優先順序。所以老師在後半部分,口頭指示學生們,根據優先順序,給一個頭版新聞,然後請他們上台,分享為什麼這則新聞值得放在頭版,選擇過程的依據、理由與困難是什麼。

  透過時間、參與性、道具與分享這四組問題的考慮,TA猶能讓活動設計,產生部分集合的綜合效果。做為一個TA,他在規畫上,應語老師齊心協力,讓參與的學生,能在過成中共同參與討論、分享經驗、審視自己與媒體的關係。最終,能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分析、評估媒體內容,愉快使用外,還能產製與近用媒體,藉此溝通思想,成為媒體的文化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