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去年歡慶成立四十週年,2010年3月2日結合國家圖書館、台灣師範大學等合作單位,一同宣誓以「科普閱讀年」、「一人一科普、全民讀科普」為主軸,舉行一整年的科普推行活動,包括研討會、演講與書籍出版,希望科學知識與閱讀帶入社會每個角落中。

  科普意謂「普及科學知識」。與會者之一,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指出,社會的進步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科技已經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但人們也要知道,家戶中的自來水並非自然就會發生,其中的知識每個人都應該要瞭解;國科會科教處處長胡志偉則指出,去年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國人的科普知識分數名列前茅,但同時也迷信許多由電視而來的「假科學」,比如水晶抵擋宇宙射線等。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則以地震與受難人數為例,指出科學進步與社會安全的正相關性。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不在話下,其中為台灣科普推行打下根基的科學月刊,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指出,科學月刊讓科學知識獲得重視,並帶動了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指出,科普是「專業化」與「社會化」的結合。科普知識的推廣,曾志朗指出,政府要能要鋪設通往科普知識的平台,傳媒在其中則扮演了傳遞的重要角色。而胡志偉表示,全國四份主要科普雜誌總訂戶加起來不到六萬人,表示國內閱讀風氣不盛。臺灣師範大學張國恩校長指出,科普的內涵就是科學知識加上閱讀,並且,科普的推行要能跨領域結合,比如師大建校兩百年所出版與生物科學有關的繪本。師大的科教中心則負責國中小學科普教育的行政作業。

  科普閱讀年的具體活動,包括舉行關於台灣科學社群建設的學術研討會,科學月刊創辦人之一林孝信老師指出,希望能促使更多科學家關心社會;並選定一百本科普好書,以國內作者為主,依照學門與難易度區分(小學、中學與大學),長期在國家圖書館展出。中研院數學研究所李國偉研究員強調,現代科普的特色是「有趣」,希望能夠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今年同時舉辦百本好書的「徵文活動」,鼓勵更多的科普寫手投入科學寫作活動。此外,將舉辦兩百場以上的科普演講,期望使「科學到民間」,實踐科學月刊「理想、奉獻、啟蒙」的精神。

可參閱網站:

100種科普好書推薦

「科月四十」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