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四十週年的《科學月刊》,4月23日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合作舉辦「台灣科學普及四十年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為《科學月刊》提倡其「理想、啟蒙、奉獻」精神,所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之一。會中邀請各級教育人士參與「科普閱讀宣言簽署活動」之外,後續的科普閱讀論壇以「我們需要更多科普大作家」為題,由書商、學者、作家和媒體人分享現今科普知識傳遞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
國家圖書館顧敏館長表示,科學普及的推動是公開性、知識性的,這點和圖書館的特性相當吻合,國家圖書館務必要盡一份力。《科學月刊》林孝信創辦人秉持奉獻社會的精神慶祝《科學月刊》40週年,而這一年也是科普閱讀年,希望大家日後以「科普書你讀了沒?」來相互問候。
「讀書人口增加了,但深度閱讀的人口減少,經常性廣博閱讀的人也減少了。」談到閱讀人口的結構,天下文化科學叢書林榮崧總監認為整個結構如金字塔般,底部雖有增加,但頂層的部份卻慢慢流失。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提出統計數字指出,「動物類」是兒童最喜愛借閱的圖書,而且男女之間差異不大,顯示人類自小就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陳教授藉由某間小學與國中圖書館的數字說明其中的轉變,小學借閱最多圖書的類別為科學類,到了國中改由文學類最受歡迎,相互之間包括許多可能的因素,如沒有適合的科普讀物、作息轉變、生活壓力等都有關。
陳教授認為,現今的科普讀物之中,缺乏適宜國中、高中生閱讀的部份。尤其人們在此時期對事物存有好奇心,渴望探索世界,卻面臨極大的課業壓力。林總監從出版業的角度,描述他看到的奇特現象:「聯合報以頭版刊登『觀念物理』一書幫助高中生參加奧林匹亞競賽奪得好成績,即使五個人裡面只有三個看過…。在接下來的半年內賣了20萬冊,根據博客來的資料指出,買這些書的人年紀都在4、50歲左右,買來不是他們自己要看的,是給家中小朋友看的。」顯示一般人面對科學的態度似乎偏向功利主義思考,而非能幫助我們思考更多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利於考試,一飛沖天;無助於升學,敬而遠之。」林總監以一段對聯總結此現象。
推廣科普,有賴教育對話
陽明大學教授,著有【細菌的世界】、【病毒的故事】等科普叢書的作家徐明達教授,談到自己甘願離開中研院,減少待遇來到陽明大學的原因:「教育沒有對話,就算有科普書也不會成功。」他到陽明大學的目的,就是看不慣考試制度,自己設立學程,改革教育。重視學生和老師對話,要求進實驗室實作,嘗試各種可能的失敗,解決困難。「科學和人文不能拆開來,科學沒有人文的話就只是一門技術,就是科技。」徐教授強調,科普教育不能只談科學,應從基本教育著手,同時「教」與「育」應該並重。
為楊振寧、吳健雄兩位重要的華人科學家作傳,【知識通訊評論】的江才健發行人,曾在中國時報擔任22年的科學主筆,其中9年每週有半版篇幅的科學版,認為過去與現在的媒體環境大大不同,之後不易再有篇幅、內容深度具有足夠份量的報導。江才健分享在多年科學報導與傳記寫作之後,對於科學重新改觀的省思:「科學的知識其實是人與宇宙的關係,其中不只是純粹客觀的精神,還有些文化的因素。」他以達賴喇嘛的書為例,裡面表達了佛學對於宇宙的看法,啟發他對科學的更多想像,「不同文化對於宇宙、生命有著不同的探討角度。」
江才健認為在科學為主流的國家,當地社會對於科學方法、知識還是有很多挑戰。台灣其實不在近代科學文化變革的脈絡當中,應該是不受限制的,卻有著一種現象,「每個人出國學畫畫,回來後比賽誰畫得最像畢卡索。」林總監也提出台灣學術體制的問題,質疑論文點數能否代表學術貢獻與水準高低,「衡量體系若只有一個標準,該體系一定會出問題。」
與會專家對於科學普及的討論,最終都指向基本的教育問題與體制,對此提出批判與省思。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研究員,也是科普閱讀年活動總召集人李國偉博士認為,「啟蒙」二字在中文意謂「啟於蒙昧」,以往面對科學像是高高在上,有如拜神一般。現今知識應該走向相互交流,彼此平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