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版國小社會五上,第六主題「福爾摩莎寫實」,第一單元「生活環境實錄」。
翰林版國小社會五上,第六主題「關懷台灣」,第一單元「台灣的環境災害」。
康軒版國小社會五上,第六主題「愛護台灣」,第一單元「常見的自然災害」。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1-3-10 列舉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六、主題:媽祖計畫 海陸追震(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日期:2010/04/05 刊登媒體:聯合報 記者:蔡永彬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地震活動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局自1994年以來的統計,台灣平均每年會發生15000至180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1000個;某些史料也曾記載地震引發海嘯。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全世界平均每年會發生1次規模8以上的地震、17次規模7的地震。若從1994年以後計算,台灣平均每年約有超過223個規模4以上、25個規模5以上、2.6個規模6以上、0.1個規模7以上地震發生,換言之規模6以上地震平均約140天1次;規模7以上地震則約10年才1次。

  地震中心地震監測課課長許麗文表示,目前氣象局的地震速報系統共有102個即時地震測站,地震發生時,會根據收到的地震波和到達時間反推震央位置、震源深度及規模、震度等,平均大概30秒就能完成,再經人員確認後,就發布正式地震報告,平均時間約3至5分鐘。

  台灣東部是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許麗文說,宜蘭、花蓮一帶正是沖繩海槽擴張帶及板塊碰撞隱沒處,當地地震成因最複雜,而且深、淺地震都有;如果只靠陸上測站,震央在外海的地震就容易有較大誤差。氣象局正在推動「媽祖計畫」,發展「海陸聯合觀測」,預定明年從宜蘭縣頭城鎮的陸上站向海中拉一條45公里的光纖海纜,纜上設立地震儀、海嘯計等儀器,對海嘯預警也有助益。

  台灣發生海嘯災害的記載不多,最近一次是1867年在基隆。許麗文說,海嘯形成與海岸及海底地形有密切關係,所以發生地震時不一定會伴生海嘯。

八、教學目標:

1、了解台灣地震頻仍的原因並認識「媽祖計畫」為何及其功用。

2、認識地震規模、震源深度、震央等地震相關名詞。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台灣地區板塊交界圖

學生—請查閱地震相關資料。

【課程實施】

1、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經歷過地震,並請學生發表遭遇地震的感受。

2、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看過地震新聞,其中會出現哪些地震相關訊息?負責地震資訊提供的是個機構?

3、發下「媽祖計畫 海陸追震」的新聞,請學生詳讀。

4、詢問學生新聞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①為什麼台灣地區發生地震的機率頻繁?(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可輔以準備的板塊交界圖加以說明)
②為什麼位於板塊交界處會經常有地震發生?(因為板塊並非固定不動,當兩個板塊相互推擠時,就會引起地震)
③請問全世界平均每年會發生幾次規模七以上的地震?而台灣呢?(25、0.1次)
④目前台灣地震速報系統共有幾個地震偵測站?(102個)
⑤氣象局會根據收到的震波推測出什麼?(震央位置、震源深度、規模、震度)
⑥正式的地震報告大約在地震發生後幾分鐘就會產生?(三到五分鐘)【可讓學生瀏覽中樣氣象局網站的地震測報網頁
⑦為什麼台灣東部是台灣地區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因為位於沖繩海槽擴張帶及板塊碰撞隱沒處)
⑧「媽祖計畫」是為了要測量震央在哪裡的地震?(外海地區)
⑨「媽祖計畫」的光纖海纜位於何處?有多長?(宜蘭縣頭城鎮的陸上拉至海外,共長45公里)
⑩「媽祖計畫」除了協助地震測量外,還可以作為什麼的預警?地震時一定會伴隨海嘯嗎?台灣最近一次海嘯在哪一年發生?(海嘯、不一定、1867年) 

5、「媽祖計畫 海陸追震」的新聞中出現很多與地震相關的關鍵字,如地震規模、震度、震央、震源深度等等,先將學生分組,教師一個一個提出這些關鍵字詞,請各組從所蒐集到的資料中推派一人發表這些地震字詞的意思,若有需要可以繪圖表示,各題講解最完整的組別可以得到整組的加分,教師再針對發表的狀況予以補充或解釋,教師講解震央、震源和地震深度時可參考此示意圖

①地震規模的全名是「芮氏地震規模」,其大小決定於地震釋出的能量多寡,各級地震規模所造成的影響可參考

②震度指的是地面上的人對於地震的感覺或物品被破壞的程度,中央氣象局所採的震度分級由無感地震0級到有感地震1~7級,教師可強調,地震規模與震度所。

測量出來的數字意義是不一樣的。

③震源是指引發地震的地方,通常位於地層中。

④震央意指震央垂直向上碰到地面或海面開始產生地震的地方。

⑤震源深度指的是震源到震央的距離,通常0~30公里是極淺源地震;31~70公里是淺源地震;71~300公里是中源地震;301~700公里是深源地震。

6、教師詢問學生如果相同的地震規模,一個是極淺源地震一個是深源地震,位於地表上的我們感受到的震度何者較強?(極淺源地震)

7、請學生從下列新聞報導中找出地震規模、震源深度、震央、最大震度的地方,並判斷是極淺源、淺源、中源或是深源地震:「早上約8點18分,在高雄甲仙發生規模6.4的地震,相當於2顆原子彈的能量,由於深度只有5公里,而且震央在高雄甲仙地震站東偏南方17公里處,也就在台灣本島陸地上,所以各地震度感受上非常明顯。各地最大震度分別為,台南楠西6級,嘉義大埔6級,屏東三地門5級,高雄桃源、甲仙5級,雲林斗六市5級,台東市、卑南、初鹿4級,南投名間、日月潭4級,彰化市4級,花蓮3級,台中市3級,台北市2級(TVBS新聞快訊,2010/03/04)。」各組派一人將討論出來的答案書寫在黑板上。

8、教師強調雖然目的科學仍無法準確地預測地震,但生活在地震帶的我們建立對於地震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