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活動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國小六年級下學期/經貿全球化的挑戰/適應經貿新時代
翰林/國小六年級下學期/人文科技新世界/世界e起來

五、對應能力指標:

8-3-1探討科學技術的發明對人類價值、信仰和態度的影響。
8-3-3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六、主題說明:

  本主題在帶著學童思考網路安全的問題,包括個人資料、網路交友、病毒傳播等。同時建議可搭配綜合活動,以「朋友」為題,帶學童思考網路朋友與真實朋友的差別,在網路虛擬世界交友,和在真實世界交友相較,有哪些需要注意、相異的地方,以使兒童明白網路世界交友的風險。也可融入於小學四年級的綜合活動,從「生活中的危險」為題,討論網路世界的危險之處,從中年級開始學習安全使用網路的觀念。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網友變狼人 70%受害者未成年〉,2010/05/18 ,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可連結)

  內政部統計去年遭網友性侵被害者,七成未滿十八歲。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兩成六受訪學童,和網友上線「認識」第一天就約見面,近半數在七天內就約見面。兒盟疾呼,爸媽要當小孩的「外圍網友」,守住網安最後防線!

26%學童 網交第一天就約見面

  台灣微軟、兒盟針對全國十二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進行兒少網路安全指數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三的受訪學童,透過線上遊戲交友,半數是為了「玩遊戲能快速升等」,而拜託高階玩家帶他「一起練功打怪」;其次是透過MSN、facebook、部落格交友。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憂心,近兩成學童認為,只要與網友聊天三次,對方就不是陌生人,事實上,網路言論真假難辨,網友背景複雜,孩子的警戒心極易鬆綁。

  兒盟並指出,曾有學童打兒童專線詢問,如何在遊戲中交到「公」或「婆」;而facebook最夯的「開心農場」設計愈多網友互贈禮物或幫忙施肥,愈能加速遊戲升等,激發孩子「他加我,我就加他」衝人氣,但孩子並不清楚,一旦上傳資料、照片就能被截取。

  台灣微軟副總王秀芬說,六成五學童表明,在網路上被恐嚇「第一個就想找爸媽」,近八成表示,「爸媽懂電腦」對親子互動加分。但四成孩子透露,父母聽不懂他們在網路上遇到的困難;還有三成七家長從未跟孩子討論過網路安全,比澳洲高一倍!而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示,爸媽不知道他的MSN、facebook、blog帳號,超過半數家中電腦沒有安裝過濾軟體。

  王育敏表示,三成四的孩子會單獨與網友見面,雖比去年減少一成五,但「小孩揪小孩會網友」仍有危機。日前北縣即爆發十四歲少女與同校友人一起見網友,兩人慘遭網友性侵,其中一人更遭殺害。

  她疾呼,家長不妨學著建立facebook,邀孩子互加,自然成為孩子的外圍網友,家長更應知道孩子的網路帳號,一旦孩子出了事,才不致毫無頭緒。

  電腦變「殭屍」 台北世界之最,2010/06/01,中國時報【潘欣彤/台北報導】

  拜中國大陸大批「網軍」之賜,台灣被駭客攻擊機率甚高,許多嶄新攻擊手法,第一站就選定台灣,有議員指出,被植入惡意程式的「殭屍電腦」數量,台北恐高居第一。由於背後隱藏龐大利益,「駭客」行為已發展成產業鏈,竊取個資等創造的「地下數位經濟」,產值甚至超過販毒。

  台北市議員周威佑昨召開記者會,引用防毒軟體商賽門鐵克的統計,指出台北市起碼三十四萬台「殭屍電腦」,占全市電腦數三百萬台的九分之一。

對岸駭客攻擊 台灣首當其害

  台灣防毒大廠趨勢科技技術支援部經理簡勝財更說,據觀察,對岸網軍大量攻擊之故,台灣電腦成為「殭屍」的機會,遠比他國高上許多,許多嶄新手法,台灣通常都是最早受害,也算是另類的「世界之最」。
所謂「殭屍電腦」,指個人電腦中,被植入惡意程式(如木馬程式)後,駭客即可透過網路,遠端控制電腦所有功能,任人操控宛如殭屍一般。

  當同一人能控制的電腦數量累積到上百,甚至上千台時,「團結力量大」結果,輕則癱瘓網站,連eBay都曾受其害,重則成為不法集團竊取身分證、信用卡等個資的跳板,甚至傳播木馬程式給他人,莫名其妙替人頂罪。

透過遊戲、下載 個資任人竊

  簡勝財說,由於背後利益龐大到無法計數,全球年產值甚至超過販毒,「駭客」行為已發展成一條產業鏈,從寫程式到竊取資料後盜賣,每個環節都有專門人員負責,早就不是過去單打獨鬥,透過散播病毒程式,達到自我滿足。

  綜觀駭客集團獲利模式,「跟詐騙集團差不多」,他們透過電子郵件、網路下載、釣魚網站等方式,吸引使用者點入或下載,再趁機把木馬程式植入,用戶以為獲利(如免費得到原本需花錢買之檔案),但實際上早被竊取資料而不自知。

  簡勝財分析,最受青睞的,非「線上遊戲」相關資料莫屬,玩家在玩線上遊戲時,所獲得的虛擬寶物、金幣等,都可透過專用平台賣錢,偏偏玩家為求快,多使用「外掛」等非官方軟體,更讓不法集團有可趁之機。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組,全班分為4-5組,上課時學生需按組別坐好,必須指派組長。

2.本課程進行一週前,將以下的討論問題表(2-A.~2-C.)先發給學生,讓各組學生可以先討論、完成表格,正式上課時每組組長只需上台報告結論—組長報告項目,以節省上課時的討論時間。藉由討論記錄與報告的過程,也可訓練全組同學之邏輯組織能力。課前發下討論表時,請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先進行講解,同學討論與填寫時有任何問題也可找老師幫忙。

上課

1.首先發下以上兩則新聞,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一~二組學生,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2.討論問題:請學生分組討論、彼此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報告時,老師需記錄每組狀況,每個討論主題結束,需進行小結,讓全班學生知道碰到該網路安全問題時,全班同學的大致情況為何,並告訴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2-A.首先討論網路個人資料安全的問題。請各組組長上台,跟全班分享各組的討論結果(每組限時3分鐘):

討論問題
組長報告項目
(1)       是否曾在網路上留下自己或家人的個人資訊?在什麼情況下填寫的?
組內有多少人或其家人在網路上留下個人資料?在哪些情況下填寫?
(2)       留下個人資訊後,是否發生其他的後續事件?(例如收到廣告傳單、接到推銷電話)
發生的後續事件有哪些?
(3)       有哪些地方會要求你留下個人資料?
要求留下個人資料的地方最多是哪裡?其次是哪裡?
(4)       有哪些資料算是個人資料?(姓名、地址、電話、年齡、學校名稱、級別、家庭資訊、email、銀行帳戶、網路帳號或密碼等等)
組員認為是個人資料的項目有哪些?(老師需在各組報告時一邊記錄)
(5)       你覺得為什麼要求你留下個人資料?
組員想到的原因有哪些?

2-B. 接著討論網路交友的經驗與心得。請各組組長上台,跟全班分享各組的討論結果(每組限時3分鐘):

討論問題
組長報告項目
(1)       是否曾在網路上結識陌生網友?在什麼地方?(例如Face Book、線上遊戲等等)
組員最常結識陌生網友的地方前三名是哪些?
(2)       在網路上結識陌生網友的原因?(例如為了打怪、遊戲升級等等)
結識陌生網友原因的前五名是哪些?
(3)       在網路上跟陌生網友互動的感覺?覺得陌生網友跟自己的關係如何?互動關係是否真實?跟真實的交友有何差異?
組員在網路上跟陌生網友互動時最常有的感覺是什麼?覺得陌生網友跟自己的關係好或不好/親近或不親近/熟或不熟(請舉例)?跟真實交友差別最大的三個地方是?
(4)       跟陌生網友除了在網路互動,是否透過其他通訊工具互動?(例如寫信、電話)
除了網路,最常互動的其他通訊工具前三名有哪些?
(5)       是否曾跟陌生網友見面?決定是否見面的原因為何?(例如在網路上互動的時間、互動的程度—如協助遊戲升了幾級、朋友的評價等等)
跟陌生網友見過面的組員有幾位?決定見面的原因是什麼?平時判斷是否跟網友見面的原因前五名有哪些?
(6)       跟網友實際見面後,感覺如何?跟網友的真實互動與在網路中的互動有何差別感受?見面時做了什麼事?是否玩得開心,或有不好的經驗?
組員跟網友見面的感覺多半是好或不好?見面時通常做些什麼事?見面時玩得開心比較多,還是不開心比較多?跟網友見面的感覺,和平常跟朋友見面的感覺比較,感覺上最大的差別前三名是哪些?見面後,感到不愉快的前三名事情是?
(7)       跟陌生網友見面的經驗,會否影響未來再跟陌生網友見面的意願?
大部分組員覺得會,或是不會?

2-C. 接著討論電腦病毒的經驗。請各組組長上台,跟全班分享各組的討論結果(每組限時3分鐘):

討論問題
組長報告項目
(1)       是否碰過電腦病毒?
碰過電腦病毒的組員有幾位?碰到時電腦最常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2)       電腦病毒怎麼來的?
組員認為電腦病毒來源有哪些?請一一列出。
(3)       碰到電腦病毒時怎麼辦?
大部分組員碰到電腦病毒時怎麼做?
(4)       是否曾經因為電腦病毒有不好的經驗?(例如電腦壞掉、資料不見、MSN或信箱亂發信等)
組員碰過的不好經驗有哪些?
(5)       知道防毒軟體、過濾軟體嗎?
知道的組員有幾位?
(6)       是否使用防毒軟體、過濾軟體嗎?
有使用的組員有幾位?不知道的有幾位?
(7)       這些軟體有什麼功能?
組員認為功能前三名為哪些?

3.以上,每個討論主題結束,老師需做小結,需注意的地方如下:

(1)提示學生,藉由討論的過程,也正在思考平時自己使用網路的習慣,是否也凸顯了自己對於網路安全的關注不足?

(2)在網路個人資料的部分,駭客與商品行銷團隊都正竭盡所能的欲獲得網路使用者的個人資料,駭客可因此有不當獲利(如本活動使用新聞揭露)、行銷團隊則可進行無恐不入的廣告、行銷活動。另外,個人資料外洩也可能引發其他問題,資料遭有心人士利用(如網路霸凌、勒索等),因此需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個人資料,在想留下個人資料前,可諮詢老師、家人。

(3)在網路交友方面,網路屬於匿名的世界,很難瞭解網友真正的樣貌,網友在網路世界中也可能扮演另外一種身份。因此在網路交友需更加小心。如果真的想跟網友見面,可先諮詢家長或老師,由師長陪同。

(4)在電腦病毒方面,只要經常上網,就容易遭受網路病毒的攻擊,因此平時需使用防毒、防駭與過濾軟體,更須注意來路不明的信件、網路連結、附加檔案。

4.本課程設計以分組討論為主,主要希望可以讓學生藉由討論的過程自行思考平時的網路使用習慣,以取代教條式的教學。另外建議可和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戲劇相關課程結合,將本課程拆成三堂課,或擷取其中一個主題來進行,每個主題都可讓課組學生自己設計模擬短劇,在編劇、演出的過程中,可有更進一步的反思,呈現的方式也更為有趣,從中可體驗各種戲劇的前製、製作到演出過程。

八、參考資訊

倡導兒童網路安全相關網站;

兒童福利聯盟

B4USurf

Yahoo兒童網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