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教育範疇廣博多元,媒體素養教育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歷程,最終目標是形塑會思辨的現代公民。

  然而,媒體類型多元,有些媒體甚至取得不易,較難以融入教學,而媒體內容更是包羅萬象,隨時更新。教師設計媒體素養教育的教材,頗有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之感,一時之間,難以從廣泛瑣碎的媒體內容中取捨。而報紙媒體,是非常便於取得、又適合融入教學的媒體,尤其文字媒體又能與閱讀教學結合。

讀報教育四部曲:讀報比報拼報出報

  以報紙媒體而言,從讀報比報拼報出報,是一個可資運用的歷程。在讀報,是閱讀報紙的內容與形式,並將其融入於教學之中,但僅是有別於教科書的文字媒體。在比報,可比較與分析不同媒體、版面、順序、字數、標題、內容與觀點,教學內涵不僅跨出了教科書,也跨越了單一媒體,而其中的觀點比較,於思考層面又更上層樓。

  在拼報,可以是拼貼現成的媒體內容或自創內容,此層面從單向的閱讀、與比較報紙,更跨越到擷取、製作報紙的層面;而出報,則是模仿報紙的組織編制和出版流程,彷彿真實的出版一份報紙,是實踐與行動的展現,且從此一歷程,更能思考與學習媒體素養內涵。從簡易到加深難度,學生可藉以習得各種能力。

  以「讀報」而言,不論國語日報、人間福報或臺北市教育局推動的讀報教育,仍以報紙內容連結語文等領域學習為主要目的,但無形中也達到認識報紙的目的。許多教師透過讀報的教學設計,已累積許多令人驚喜的成果。

  在「比報」階段,透過不同媒體的內容比較,也能顯示媒體的意識型態或觀點的差異。例如筆者引導學童閱讀與比較「2009年兒童幸福感大調查」的新聞在不同媒體間的呈現方式,讓學童體驗調查過程,解讀新聞、比較觀點,透過親身體驗、眼見非為憑的過程,證明相同事件,媒體卻呈現不同報導觀點。同時,了解人我差異,連結語文閱讀與解析、數學的百分數和統計圖、社會媒體訊息和班級經營與輔導,有助於親師溝通和班級經營。

  在「拼報」階段,可以是拼貼現成的報紙,讓兒童以自己的觀點拼貼出新媒體,或自製內容,拼貼出成品。例如筆者曾在北市民生和萬芳國小,北縣康橋國小實驗以電腦排版自創內容的報紙;或在嘉義碧潭國小、台中鎮平國小、北市景興國小實驗以手工拼貼自製內容的報紙,過程中,從三到六年級學生,皆能創造出各種令人驚喜的表現,而且內容不限於新聞,而是更多元的創作與創意的展現。而學生由拼報、編報的成果習得的出版流程和新聞價值選擇的標準,真實的體驗了媒體守門的過程,是做中學的媒體素養體驗層次的實例。

  在「出報」階段,可以模仿報社的組織與編製,成為迷你媒體,例如以校刊社或社團形式長期耕耘,設置記者與編輯群,宛如真實媒體的出報過程,而參與者經過讀報、比報、拼報的階段,建構與提升媒體素養知能,具備實踐媒體參與的能力。

媒體教育四部曲:閱讀媒體比較媒體拼製媒體出版媒體

  教師可以個人日常的媒體接觸習慣和研習認識媒體,再將媒體內容融入教學設計,例如師生主動接觸和閱讀媒體、連結課程、著重省思,成為活化創意的多元目標課程。透過每一階段的循環,逐步建構與加深媒體素養概念,或利用資訊科技工具,延伸到其他廣播、網路、電視等媒體形式的認知、應用、體驗、省思的層面,除了讀報四部曲之外,也可以將此模式擴及廣電媒體,形成另一種媒體類型的四部曲。

  教師接觸媒體,建立對媒體的初步認識與敏銳度,感知媒體與課程連結度是媒體素養教學的第一步。廣泛的閱讀媒體,帶著媒體素養的眼鏡看待媒體,並培養鑑賞與思辨的能力、了解這些媒體的特性與資源,再從中取材與嘗試融入教學的可行性。

  其次,比較相同媒體的相同或不同的報導、比較不同媒體對相同事件的呈現,從中了解不同的媒體類型和特性的差異,也從中了解媒體隱藏的觀點和偏見(刻板印象和意識型態),並從中解讀與思辨媒體素養。透過比較媒體,更容易察覺媒體中隱含的各種偏見與差異。

  拼製媒體的階段,即是從媒體呈現的多種元素裡拆解或組合,例如從文字、聲音、影像、媒體說故事的方式、取材的角度……等,藉由模仿與創作媒體,將教學內容以媒體形式呈現,例如編報紙、做聲音廣播、有聲報紙、廣告、戲劇、新聞等小單元、小規模的媒體製作,即是初步製作媒體的階段。

  出版媒體階段是更進一步接近媒體產製流程的媒體製作,此階段師生對於媒體的認知與流程皆有一定的認識,能以校園的規模模仿媒體製作,例如國外中學定期出版的校園媒體與學生刊物。在出版媒體的過程,學生具備更深層的媒體素養能力,而且能以自身的角色利用媒體發聲,累積各種多元能力。

  認識媒體素養教育,是一種觀點的思考與激盪的學習,把媒體素養教育帶進知識體系,教學生思辨能力,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能一併加值,因為會獨立思考的學生將更優秀!

(「媒體素養教育教學觀」系列專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