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低年級以上兒童。

二、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平日報紙一份、本週報紙1至3份、剪刀、有顏色的筆。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照片會說話

每天報紙裡有許多照片,新聞照片一般是為輔助新聞報導,做圖像說明的功能,因此照片旁通常有文字說明。然而,新聞照片會視新聞報導的方向、主題來取景,換句話說,「照片會說話」,透過拍攝的角度、高度、離被攝物的距離遠或近、構圖方式等等不同的攝影方式,同一個事件,都可能有許多種拍攝方式、說出不同的故事;然而,「照片」本身也具有開放性文本的特性,就算瞭解攝影語言,仍然可能有不同的詮釋。本活動為低年級兒童設計,首先要瞭解的就是「照片會說話」,只看照片不看文字說明,可能產生不同的解讀,進而認識新聞照片之於新聞的關係。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首先帶孩子一起幫每則新聞的照片、文字說明、報導內文進行編號,然後一一剪下。請這麼做:
(1)將新聞照片與文字說明、新聞報導內文一同編號。(如新聞照片甲為編為1號,則其文字說明也編為1號、該篇新聞報導的內文也編為1號)
(2)編號後,文字說明、新聞報導的內文剪下放在一旁,稍待使用。
(3)請注意,您可自由選擇有興趣、適合的報紙版面。例如,若您覺得社會版面恐有不適孩子觀看的照片與內容,則可略過。

2.蒐集的照片數量是親子活動時間情況,蒐集到的越多,可以討論的也越多。

3.帶孩子逐一觀察每一張新聞照片,在沒有文字說明、新聞報導內文的情況下,讓孩子猜猜,這張新聞照片試圖傳達什麼意義。請您也跟著孩子一起猜,若家中有2個以上孩子,也歡迎一起加入,加入的人數越多,可以發現越多歧異的答案,也更能讓孩子深刻體認本活動的精神。

4.每猜完一張新聞照片,對照該張照片的文字說明、新聞報導內容。告訴孩子該則新聞所報導的事件,與該張照片想傳達的訊息,讓孩子發現,和自己原本猜測的有何不同,並跟孩子討論,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5.最後引導孩子做出結論,因為照片(包含其他繪畫等圖像)跟文字敘述不同,較容易有開放、多元的解讀,因此在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情況下,可能每個人的詮釋都不一樣,且詮釋來自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一般來說,文字敘述較難引發讀者多元、歧異的解釋,例如新聞報導內容、教科書課文。

6.然而,文字同樣充滿想像空間。建議本活動可延伸至文字敘述的解讀,可以兒童或青少年優良讀物為例,讓孩子們看一段故事,將心中幻想的故事情景畫出來,親子可互相比較、討論:即使是文字,每個人還是會依照自己的經驗、背景,在腦海中針對同一段文字敘述產生不同的想像。那麼,跟本活動(以新聞照片為主角)相較,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7.另一個延伸活動,建議可帶孩子到戶外進行實地拍照,針對同一個景點、同一個活動,親子一起拍下照片,回家後討論彼此照片的差異在哪?當初這樣拍的原因為何?讓孩子體驗,就像新聞記者一樣,即使是針對同一個地方、同一個事件,也可能因為每個人觀看的角度、觀看的方法而拍下不同的照片,而照片的讀者又可能有不一樣的解讀,帶孩子重新思考:照片之於新聞報導的角色與功能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