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golden age”(黃金年代)是指盛世的意思,而「黃金十年」這個詞在歷史上多有沿用。
中國近代史上,國民政府1927年奠都南京之後,因展開一連串軍事、經濟、社會等層面的現代化建設,使1930年代被稱為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但隨後卻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使成果化為泡影。
在臺灣,蔣經國因主政時期一方面推動如「十大建設」等基礎政策,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奠定日後高科技產業雛型,促使經濟結構快速調整,帶領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從他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起、連任兩屆總統至1988年為止共16年,被認為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
2010年4月25日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進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電視辯論時,說出「要帶領台灣找回失落八年,開展黃金十年,讓台灣經濟再出發,領先亞洲四小龍。」
辯論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開始研議「2020國家願景計畫」,將ECFA與產業創新條例列為台灣未來十年發展的二大主軸,預計7月公布,明年實施。
同年5月19日馬英九於就職兩週年前夕,召開中外記者會,以「大步向前,開創黃金十年」為題演講,他提出包括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六大規劃的「六國論」,勾勒「黃金十年」的願景。
「創新強國」是以創新提升台灣競爭力;「文化興國」欲以文化發揚台灣優勢;「環保救國」是以綠能打造低碳家園;「憲政固國」是以廉能強化政府治理;「福利安國」是以福利建構社會安全網;「和平護國」是以和平建立兩岸秩序。
口號一出,在社會、經濟、政治等面向引發廣泛討論。有民間團體從就業、性別、社福、人權、司法、稅賦、金融環境和媒體面向作「體檢」,認為問題逐漸惡化;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將協助金融業建立創新的融資平台,把銀行過剩資金導入愛台十二項建設或服務業等產業,以提高銀行獲利;政治上則有民進黨認為馬英九「口號治國」,因為2008年競選時所提「六三三」口號(經濟成長率回到6%、4年內失業率降至3%、2016年國民所得3萬美元。)正逐一跳票,主席蔡英文表示,馬英九曾說簽ECFA可以開創黃金十年,但她認為「開門的鑰匙是放在中國手上」。
目前全球經濟前景未明、國內一方面於八八風災重創後還未恢復元氣,另一方面必須面臨實質經濟衰退,以及政治上藍綠長久對立的窘境,黃金十年的實際作法和成果仍待觀察。(記者馬安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