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傳統採訪觀念而言,正式「執行」和完成一個採訪,必須經過訪前準備、現場採訪(觀察)、訪問、資料尋找和引用,以及精確性查證等諸步驟方屬「功德圓滿」──尤其是現場觀察、更是不可或缺,否則就流于猜測、道聽塗說,甚而倚靠其他行家幫助,淪為一位「盲巫記者」。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宋程顥〈秋日偶成〉),孔子見水流不息,頓感「逝者如此不捨晝夜」,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見流水不斷,則喟然而歎「抽刀斷水水更流」。觀察,通常可生出靈感,(頓悟)以對對聯為例,就史不絕書。以下一些例子,按典史所說,皆是真人、真事、真對聯。

  一、唐代田園詩人戴叔倫,一次塾師帶他出遊,午間到了一處叫白店的地方,適見一白毛公雞在高處啼,塾師突生靈感,得一句上聯:「白店白雞啼白晝」,要戴叔倫對,戴叔倫一時語窘。至傍晚走到一處叫黃村的地方,恰遇一隻黃犬竄出狂吠,乃靈機一動,對出下聯:「黃村黃犬吠黃昏」。

  二、宋慶歷年間,一年暮春時節,宰相晏殊到西湖觀景,見微風徐來,花瓣逐流水而漂,隨口吟出:「無可奈何花落去」,却一時接不上下句。乃向江都尉王琪求教。王琪偶見燕子飛過,頓悟下句:「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其後寫〈浣溪沙(春恨)〉,即以此兩句為下半闋前兩句。

  三、蘇東坡一次乘船外出,在港口却遇上船家因船錢而與渡客爭執;其後更以一聯句:「港口撐船 因船錢而講口」(上聯),請蘇東坡對句,蘇東坡竟一時無語。及至上得岸來,迎頭望見一座瓦窯,而顧客和窯主正在搖頭晃腦地討價還價,乃幡然而悟得下聯:「窯頭買瓦 為瓦價以搖頭」。

  四、蘇東坡以一上聯考蘇小妹:「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水仙子〉、〈碧玉簪〉、〈聲聲慢〉都是曲牌),蘇小妹一時無對,恰巧一個侍婢送酒菜來,就此觸動靈感,即對曰:「虞美人穿紅繡鞋 月下引來步步嬌」(〈虞美人〉、〈紅繡鞋〉、〈步步嬌〉亦曲牌;但有人考證,蘇小妹只是章回小說中人物)。

  五、明朝主修《永樂大典》之解縉,中了鄉試第一名解元後,一日遊山口渴,向一賣茶老翁討茶喝,老翁要他先對通對子:「一碗清茶 解解解元之渴」(上聯),一個解字三音三義,解縉有點知難而退;其後,得見壁掛七弦琴,又知道老丈出身樂府,本身姓樂,乃悟得下聯:「七弦妙典,樂樂樂府之音」,才得喝茶解渴。此聯第一個解,讀曰姐(ㄐㄧㄝˇ),動詞解除也;第二個解,讀曰謝(ㄒㄧㄝˋ),姓也;第三個讀曰介(ㄐㄧㄝˋ),名詞;第一個樂唸勒(ㄌㄜˋ),動詞,歡樂也;第二個念岳(ㄩㄝˋ),姓也;第三個亦唸岳(ㄩㄝˋ);名詞。

  六、明嘉靖狀元林大欽往某地主考,傍晚欲渡漢水而無舟,乃情商一位漁翁助渡。漁翁知其大名,乃言明要渡河,非得對通他的聯句不可,說著,以手指船尾插舵的小孔說:「孔子生舟(周)末」;林大欽一時無對,正在為難之際,突然雷電大作,狂風驟雨暴至,林大欽靈感頓生,得對句:「光舞(武)起漢中」(下聯),漁翁大為嘆服,仍在雨停之後,送他過江。

  七、明朝末年,有兩秀才上山遊春,進一山神廟,見塑有一座將軍像,一手提著寶劍,一手牽著馬準備出征的樣子,一時有興致,乃商定甲吟上聯,乙對下聯。甲說:「孤山獨廟 一將軍單槍匹馬」,乙某一時陷于若思,幸而就在此際,猛然看見山下江水兩岸,各有一位漁公在垂釣,乃得下聯靈感對曰:「夾江兩岸 二漁公雙鈎對釣 」。

  八、清代陝西某知縣,因目睹兒子在菜園鋤草,突然一頭青蛙從菜畦蹦出來,又跳入瓦堆去,終而被兒子挖了出來,仍得一聯:「娃挖蛙出瓦」,却無法想得下聯;直至二十年後,因座騎竄入一戶人家青麻地又吃又踩,而被女場主大罵一頓,罵聲入于知縣之耳,方豁然想到了想了二十年而未得的下聯──「媽罵馬吃麻」。

  九、有好對聯之士子張山,一次被同儕所出的上聯困思不已:「寒凝冰結檐滴無雲之水」。一日正在曠野漫步苦吟,四野突然刮起一陣大風,霎時間飛砂走石,塵土飛揚,這一陣大風,却催生了他的下聯:「風捲塵飛地起無水之煙」。又有一翰林到寺廟遊玩,竟中意上寺內一位由和尚所畫之荷,欲向該和尚討此珍墨。和尚乃出對難之,曰:「畫上荷花和尚畫」(回文之音同),翰林果然被難倒。受辱回府苦思,不意看到案上每日臨寫之字帖,乃突然心中一亮,想得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十、浙江有一十佛寺,經常為士子借宿,寺之一僧喜聯,書一聯掛于佛殿求對下聯:「萬瓦千磚 百匠造成十佛寺」。一日,又有兩士子借宿,但見此聯,却無法聯得下聯,乃愧而連夜僱舟而去。不覺經過一座四仙橋,見橋觸景而想聯,突然悟得下聯:「一舟二櫓 三人搖過四仙橋」。

  十一、某秀才夏夜在屋檐下納涼,瞥見一鼠從屋梁跑過,乃心生一聯:「暑鼠量梁 提筆描貓驚暑鼠」;但問題來了──想不到下聯。及至一日,途經一個曬穀場,幾隻雞搶在地上啄穀,女場主就叫在附近玩耍的小童把雞趕走,小孩就拾起石子趕雞;至是──此情此景,秀才就想得下聯:「飢雞盜稻 呼童拾石打飢雞」。

  十二、一位賣鹽小販,挑著鹽趕集,却在途中遇上大雨,被逼先在一所私塾檐下避雨,但為塾師所嫌。鹽販見塾師不近人情,就出了一聯句給塾師對:「鹽客挑鹽檐下歇 檐水滴鹽」並聲言,如果塾師能對,他便立刻離開。可是,塾師怎麼想也想不出聯來,直到傍晚課後回家,經過河邊,見一隻小舟停在河灘上,乃憬然而悟得:「舟子行舟洲邊停 洲沙沾舟」。

  以上所舉十二例,都是「觸景」之後,方能得悟的若干例子,採訪亦然,如果不能「靜觀」現場,「心不在焉」,又怎能看清楚現場洞悉新聞背後(注一)!

注一:

  觸景生情,成就了不少好文章。試欣賞一下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癸丑三月三日,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處),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等人,參與禊事飲宴,為眾人詩集寫成「行書之祖」的〈蘭亭集序〉,永世不朽;以及唐李白在一個春天的月夜裡,于一個風景優美的花園中,同眾兄弟歡宴,暢敍天倫之樂之餘,並為眾家兄弟之詩作,而寫了一百十七字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同樣為永垂文壇佳作──〈蘭亭〉以畫法而傳,例如,在三百廿七字序文中,有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餘如感、懷、暢和會等諸字,亦見重文,但每個字寫法都不相同(米芾詩云:「之字最多無一似」);〈桃李園序〉則以李白之文彩和風格而傳。

(A)〈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敍事)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寫景)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時效)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繫)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生同死沒有分別是假的)齊彭殤為妄作(長壽和短命沒有分別也是廢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抒情,借題發揮)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寫此序的原因)

(B)〈春夜宴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抒情,借題發揮)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寫景)
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謝靈運族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謝靈運)。幽賞未巳,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敍事,此序之由來)。(晉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園,經常有宴飲,即席賦詩。石崇《金谷詩序》有云:「遂各賦詩,以敍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杯)。」)

附釋:風幡之禪宗公案

觸景亦可以頓悟,最有名的是發揚禪宗、唐時六祖慧能的風幡之悟。原籍廣東新州的慧能俗家性盧,家貧打柴為活,一日送柴到客店,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拋卻一切執著而不生妄念),即有「省悟」,前往湖北黃梅參見五祖弘忍,得弘忍收留,之後作出〈慧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遂得弘忍傳其衣缽。其後,他輾轉到了廣州法性寺(一說制旨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寺掛著幡旗,印宗令諸聽僧討論幡動之義。

一說:「幡是無情,因風而動。」一說:「風與幡俱無情,如何能動?」一說:「風與幡有緣,和合而動。」一說:「幡是不動的,風自己動而已。」慧能說:「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諸位之心在動罷了。」幡動、風動、心動,是物理現象,也是「動」的定義問題,更是一種感受;但「心動」更加添了宗教哲理,是一種觸景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