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國小四年級下學期/光影魔術師/空間與音樂
五、對應能力指標:
2-2-6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1-2-4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六、主題說明:
本主題讓學生思考恐怖片創造「恐怖」氣氛的燈光與音樂,進而瞭解恐怖片的呈現方式、人為特質,克服對恐怖片的恐懼。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5大恐怖片 夢魘嚇一生,2010/06/27 ,自由時報【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可連結)
英國每日郵報二十六日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坎特的研究發現,一旦被恐怖片嚇到,影片帶來的恐懼效果往往一輩子無法消失。
影片心理學專家坎特在詢問數百名成人後發現,歷來最嚇人的五部恐怖片,分別是(順序無關排名)「大白鯊」、「驚魂記」、「It」、「半夜鬼上床」與「鬼哭神號」。
驚魂記 讓女性不敢輕鬆淋浴
坎特的調查發現,希區考克名片驚魂記裡突如其來的血腥攻擊與緊張揪心的音效,使得淋浴這項原本正常的每日活動,硬是被加入恐怖元素,「在我的研究中,許多女性迄今仍無法舒服放鬆地淋浴。」
而音效駭人的「大白鯊」則會把男人嚇得皮皮挫;至於小孩則最怕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原著改編、描述小丑從馬桶或排水孔爬出來攻擊小孩的「It」,有些孩子甚至長大後依然畏懼小丑。
至於半夜鬼上床也讓不少人夜不成眠。坎特說,由於片中的血腥殺人魔王佛萊迪只能在夢中發動攻擊,若要保命就只有保持清醒,因此還真的有不少人照辦。
小孩怕狼人 成人怕異形
有些恐怖片專嚇特定年齡層的觀眾,例如小孩最怕描述人類變成狼人或其他動物的恐怖片,大人則比較怕遭遇外星人威脅的片子,像是雪歌妮薇佛的「異形」,就讓不少人難以入眠。
恐怖片會刺激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即便前腦清楚知道沒有理由害怕,但杏仁核還是會有自我保護機制,使身體做出原始直覺本能反應。例如,因大白鯊一片而產生恐懼感者不僅會怕海,甚至也怕湖泊與池塘,即便這些人明明知道湖泊與池塘裡根本不可能會有大白鯊。
八、教學重點建議:
上課
1.首先播放一段影片:動畫【怪怪屋】預告(影片無字幕,讓學生專心感受影片中的光線與音樂)
(故事簡介)
2.請學生發言:覺得這個影片是否有讓人覺得恐怖的地方?為什麼覺得恐怖?並請有看過本片的學生分享觀影心得。
3.發下這則新聞,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一~二組學生,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
如下: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4.詢問學生是否看過新聞中提到的幾部影片?這幾部恐怖片在台灣非普級,學生應該都沒有看過,但電影台仍經常播放恐怖片。請學生回想以前看恐怖片的經驗,並選幾位學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最恐怖的部分。
5.再以【怪怪屋】預告片跟學生一起討論:
(1)影片中有恐怖氣氛的片段,燈光、光線是否有共同點?
(2)輔以電影【大白鯊】的配樂,討論音樂的使用,是否有共同點?
6.對照非恐怖片的片段(以電影【小美人魚】為例)(影片無字幕,讓學生專心感受影片中的光線與音樂)
(1)燈光、光線哪裡不一樣?
(2)音樂使用哪裡不一樣?
7.綜合討論:喜劇、愉快的片段,通常光線和音樂中的音調、音色皆較為明亮,曲調多為大調;相反地,要創造恐怖氣氛時,光線和音樂中的音調、音色皆較為灰暗,曲調多為小調,再配上較不和諧、較刺耳的聲音特效(如地板木頭聲、門板摩擦聲)。影片中的音樂、音效都是依照目的特別創作,恐怖片為了創造恐怖氣氛,因此會大量運用光線、音樂與音效來讓觀眾覺得恐怖。
課後回家作業
讓學生回家上網尋找,或用錄音機、MP3錄下一段平常觀看的影片(卡通、戲劇或電影皆可)中,感覺恐怖/感覺開心的配樂與音效各一段,並寫下當時的節目名稱、故事內容交回(或放在班級網頁上跟大家分享)。
音樂所在
(寫上網址、
或寫上檔案名稱)
|
感覺開心
或
感覺恐怖的音樂
|
節目名稱
|
故事內容
|
|
|
|
|
|
|
|
|
八、延伸教學:
可搭配劇本寫作延伸出另一堂課,讓學生在下一堂課中,分組創造出喜劇片、恐怖片的音樂與音效。只要討論出簡單的故事情節,將全班學生分組(一組最少三人),一半的組別創造喜劇片、另一半的組別創造恐怖片,每組發想出故事情節後,一人負責口白、一至三人負責聲音特效、一至三人負責配樂,即可開始展演,從中可驗收學生對於本活動主題的瞭解程度,也讓學生在實做中更加體認媒體訊息的人為特質,也從中學習媒體創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