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媒體與社會」(New Media & Society)這本專業學術期刊上,登出一篇有趣的實證研究文章,標題為「平衡青少年網路使用的機會與風險-上網技巧與自我效能的角色」,兩位研究者分別為李芬史東(S. Livingstone)與黑爾絲柏(E. Helsper),他們目前均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媒體與傳播學系。

  該研究指出,由於網路的使用對於青少年的影響,究竟是好或壞? 是充滿教育機會還是危機風險? 這些問題必須先檢視、測量青少年的網路素養(Internet Literacy)相關因素,及實際的上網經驗(online experiences)兩者之間的關係,方能進一步釐清斷定。

  該研究調查的母體範圍,為全英國9歲至19歲之兒童及青少年,然而本研究僅聚焦於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共789位,以作為本次研究探索的對象,並加以分析。研究者主要想釐清以下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擁有上網技巧與自我效能,是否幫助青少年獲取更多網路機會? 第二,擁有上網技巧與自我效能,是否降低青少年經驗到的網路風險? 當然,此研究也順便調查了相關的人口變項,如年齡、性別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否影響網路技能的擁有。
 
  該研究採取了統計的路徑分析法分析,發現這次的研究發現,與其他關於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均顯示:年齡與社會經濟地位,對於青少年網路近用,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更進一步地說,年齡與網路近用程度,也就會直接影響了網路機會的獲得。

  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性別因素亦直接影響了青少年面對網路風險的不同態度,因為男生比女生比較能夠面對網路上的各種風險(比方說,情色網站帶來的可能危險);然而,這部份就跟男、女生擁有多少網路技能沒有多大關係。

  再者,青少年擁有上網的各種技巧(比如搜尋資訊的能力、建立e-mail帳號、傳一個即時訊息或下載、儲存mp3等),與他們對網路的使用頻率多寡,其實是同等重要的,因為網路技巧與網路使用頻率這兩個因素,均在人口變項與面對網路機會、風險之間,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並且,更出乎意料地,該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所面對的網路的機會與風險之間,其實是存在一個正相關的統計關係的,也就是說,越覺得存在有網路機會的地方,同時也會感受到更多風險的。因此,政府相關的公共政策,應該設法避免青少年面臨到更多網路使用的風險,而由此所帶來的可能危機(廖凱弘 編譯)。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