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國小四年級下學期/家鄉的習俗與節慶/家鄉的節慶
翰林/國小六年級下學期/放眼世界看文化/宗教與人類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
9-2-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六、主題說明:
本主題讓學生:
1.重新認識「中元節」的由來,思考中元節習俗與生活的關係。
2.發現中元節習俗的地方差異,從中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
3.瞭解自己對於中元節、鬼怪傳說的認識皆來自於生活周遭的各種媒體,而媒體的「人為」特質則可能造成誤解、誇大,或甚至扭曲事實(即使是歷史)。另外,也可從認識各種習俗、禁忌的過程中,破除對鬼怪傳說的恐懼。
4.在討論過程中學習記錄重點、傳達想法的方法。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命理師:避免招陰 注意禁忌〉,2010年8月12日,【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78/2ay7v.html
命理師提醒,民眾參加告別式原本就有注意事項,適逢農曆7月,若擔心招陰,更要留意,例如參加告別式前3天夜晚不要流連「荒郊野外」或KTV、酒店等陽光不易照射處。另外,民間流傳,參加親友告別式,切忌說出「再見」、「有空再來」。
命理師蔡上機表示,有些禁忌是一般鬼月的禁忌,也適用於參加告別式,例如遇到親友,不要拍肩膀或拍頭,因為人身上有三把火,聚集在兩肩、頭頂,一旦拍打上述部位,代表拍掉陽氣,無法擋陰。
另外,最近運氣不好或磁場較弱的民眾最好避免參加告別式,例如遭逢衰事、生病中或婦女生理期、自身免疫系統不佳。
蔡上機表示,晚上屬陰,入夜後待在荒郊野外等較陰的場所,「陰上加陰」,例如海邊、廢棄古厝、碉堡,另外像KTV、酒店也是較無陽性能量的場所,告別式前3天最好不要出入上述場所,若必須前往,可穿屬性為火的紅色衣服,多吃西瓜、小番茄、火龍果、紅豆湯等紅色食物,增加陽性能量。
告別式結束後,利用白天多曬太陽,返家以海鹽加芙蓉葉加艾草泡澡,達到驅陰避邪的效果。
〈祭祖≠拜鬼 民俗家為「阿飄」平反〉,2010年8月13日 ,【聯合報╱ 記者李東憲、彭芸芳、曹馥年、周宗禎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3/2/2b0xw.html
「台灣人怕鬼,卻又喜歡拜鬼,這種矛盾心理有些病態」,台中市台灣民俗文物館副館長顏榮豐研究鬼文化,認為鬼很可憐,長期被汙名化,且相關習俗也應修正,有學者進一步建議,串連各地七月活動成為民間信仰之旅,吸引國內外觀光客。
顏榮豐提出,依佛教六道輪迴理論,人鬼同具佛性、平等無二,因業報不同致往生殊途;台灣有句「乎鬼驚到有醫,乎人驚到沒醫」的俗諺,意指心懷不軌的人比鬼更可怕,替鬼講句公道話。
「明朝愚民政策的遺毒,影響台灣人六百年。」顏榮豐說,七月諸事不宜的說法,始自明太祖朱元璋派人散播之謠言,藉此讓皇族獨占大吉之月。
他認為,中元節本質是祭祖、崇孝尊義,而非鋪張浪費的拜鬼,現代人對鬼月的態度,應更符合時代、符合邏輯。
「有人為鬼月平反,是個有意思的角度」,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呂凱文說,他的了解並沒有經典明指鬼月是出自朱元璋。
輔大宗教系副教授吳彰裕說,鬼月來自明朝,是命相師說的,大家跟著瞎起鬨,其實可溯自南北朝時,鬼月自印度婆羅門儀式東傳來中國風行;台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提出,鬼月與普度好兄弟的民俗,漢朝就有了。
學者都贊同要破除迷信,佛教界早以「孝道月」和「吉祥月」來看待農曆七月,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黃運喜說,中元節超度法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都盛行,大陸近年來也重現;把「鬼月」視為文化特色保存,是一個方向。
他建議,串連農曆七月的活動成為豐富的民間信仰之旅,吸引外國觀光客,例如七月一日到基隆老大公廟看開鬼門,二日到新竹城隍廟看夯枷(信眾脖子上掛紙製三角枷鎖,求平安),十五日到各大廟看普度,廿日到竹縣義民廟看殺豬公,關鬼門的時候就到宜蘭頭城看搶孤。
〈給好兄弟 燒外幣〉,2010年8月20日 ,【自由時報╱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0/78/2bg9j.html
農曆7月到來,又是燒金紙祭拜好兄弟的時節,目前市面所販賣的金紙推陳出新,不但有廠商製作出新台幣、美金、歐元、日幣及人民幣的金紙,還有紙製的金塊、金條等物品,以供民眾購買焚化,可說是因應市場需求而變化多端。
台中市南區經營金紙販售的林姓業者說,近年來社會變化較快,許多創新的產品紛紛出籠,其中廠商推出以各國紙幣為圖案的金紙,其價格雖然比傳統金紙貴上2、3倍,卻最受大家歡迎。
林姓業者說,在幾年前就有金紙製造商想到了好點子,以新台幣千元大鈔圖案來製作金紙,讓消費者可以直接「燒」給好兄弟使用,後來又有製造商推陳出新,目前已有美金、歐元、日幣及人民幣等外國貨幣的金紙出現,甚至有製造商將5種貨幣的金紙打包在一起,讓消費者可以有多種選擇。
至於燒這些外幣的金紙是否能達到原本的功效?林姓業者表示,其實金紙就是讓陰間的好兄弟花用的紙鈔,燒給他們外幣,就是讓好兄弟能出國旅行,也算是功德一件。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回家詢問父母、其他長輩、鄰居、自己或鄰居家中的外籍配偶、雇傭,關於中元節的由來、習俗、禁忌,並記錄下來,帶到班上於上課時分享。
2.再詢問家中長輩,每逢中元節,家中會進行的宗教儀式、進行的步驟;並進一步詢問,這些儀式進行的方式是否隨著時代變遷有所變化?同樣記錄下來,於上課時分享。
3.將以上三則新聞訂成一份,上課時發給學生每人一份。
4.將學生分組,上課時讓學生依照分組坐好(為維持較佳的討論效果,每組最多5人)。
5.本教案提供的網路參考資料,整理成一份,上課時發下給每組一份。
上課
1.發下以上新聞,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一~二組學生,總結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命理師、民俗學家、金紙販售業者。
(2)Where:在哪發生—台灣有中元節習俗的地方。
(3)What:發生何事—中元節的習俗、宗教儀式、禁忌。另外,宗教儀式也有改變-現在有「外幣金紙」可以焚燒拜祭。
(4)When:何時發生—中元節,於每年農曆七月,亦為俗稱的「鬼月」。
(5)Why發生原因、(6)How如何發生—「中元節」在不同宗教、文化有不同的習俗與由來故事,並產生相對應的種種宗教儀式、禁忌與傳說;而中元節的由來、習俗、儀式與禁忌,也可能因為宗教、文化而有差異,甚至連相關的歷史都有可能受到主政者、掌權者的意圖影響。此外,時代的變遷也影響宗教儀式的進行方式。
2.新聞解析後,分組討論時間Part 1(10分鐘):依序討論以下二個問題,並需做好記錄,於討論結束後派代表跟全班同學分享:
(1)分享自己在課前的調查結果-親朋好友、鄰居、外籍雇傭與移民對於「中元節」的認識,包括以下面向:中元節的由來、習俗、禁忌、宗教儀式與其進行方式、宗教儀式因時代變遷而有的改變。
(2)接著,也討論自己在做調查之前,對於以上事項的認識與感受為何?對生活有何影響?
**請各組學生在討論、分享時,別忘了記下同學間的異同處,例如信仰不同宗教、來自不同國家對於中元節的認識、奉行的儀式有何相同或差異? 是否大家聽說的「鬼月」禁忌都相同?「鬼月」禁忌大致上是哪些?不同宗教、國家、文化,是否有不同的禁忌與傳說?自己對於「中元節」、「鬼月」又有什麼感覺?是否多數人因此感到害怕,並且影響生活(例如不去海邊玩、害怕黑暗等等)?還是只有少數人受到這些傳說與禁忌的影響?
3.接下來,抽取2~3組,就以上二個題目跟全班分享,並請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異同處。(20分鐘)
4.緊接著,分組討論Part 2(15分鐘):
(1)對於中元節的種種認識、印象、感受,從何而來?例如:大眾媒體(如新聞、電視節目、電影)、親戚朋友的教導、網路資訊、教科書等等。透過這些媒介所認識的「中元節」共通的特色為何?是否通常讓人害怕?是否為各種「禁忌」、「傳說」的主要認識管道?
(2)老師發下關於「中元節」的介紹資料,每一組需瞭解中元節的由來、意義與跨文化差異,並跟自己、其他調查時的受訪對象的認識互相比較,有哪些異同?有哪些是自己從來不知道的?可以透過哪些管道、資源認識「節慶」?
5.討論結束,同樣抽取2~3組,就以上二個題目跟全班分享。
6.最後,請各組將今天上課討論的題目,依序整理成一份「中元節百科」,並在最後寫上該組對於這次學習活動的心得,下次上課收回,可做為評量的依據。
九、延伸教學:
可以讓學生從一週報紙中剪下「中元節」的相關報導、廣告,或觀察近日的電視新聞、廣告,可以發現重要節慶的前後相關新聞變多,向學生介紹「新聞價值」的概念。
十、參考資料(中元節的介紹):
行政院新聞局
維基百科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基隆中元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