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6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社會
南一、翰林、康軒/國中二年級上學期/第一篇 中國 氣候與水文
自然
南一/國中二年級上學期/資訊e世界
翰林/國中一年級上學期/科技與文明
康軒/國中一年級上學期/資訊與生活
五、對應能力指標:
社會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自然
7-5-1 使學生能判斷資訊的正確性與時效性。
4-4-3-5 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4-4-2-3 對科技發展的趨勢提出自己的看法。
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六、學習目標:
社會
1.認識中國主要河川—長江、長江流域的特色,及長江對流經區域的意義。
2.瞭解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對當地居民、其他區域居民的影響。
3.認識湖泊的功能、河川與湖泊的關係,進而思考文明與社會發展、土地的經濟開發對河川、湖泊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人民的影響。
自然與生活科技
1.瞭解科技演變對於訊息傳播的影響,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思考現代訊息傳播科技跟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而發現新聞、現代傳播技術與生活的關係。
3.學習透過多元管道蒐集資料、解讀並分析資料,以培養面對媒體訊息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
洩洪壩段曾出現的多條裂縫已全部處理萬無一失 新華社記者 施勇峰
2003年06月01日08:54 金羊網-新快報
三峽大壩 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7年05月08日08:57 東方網-文匯報
三峽大壩可抵禦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08年10月21日 來源:新華網
國家防總回應網上對三峽的報導:系媒體誤讀
2010年08月04日16:16
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託在三峽大壩上
2010年07月20日 00:55央視 央視7月20日報導
三峽大壩到底可防幾年一遇洪水?
2010年07月22日12:49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組,全班分為6人一組,上課時學生需按組別坐好,必須指派組長。
2.本課程進行一週前,影印以上的新聞釘成一份,上課時發下,兩人一份。
3.老師可參考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如「九、參考資訊」),課堂上需跟學生介紹長江、三峽工程、附近區域水文/人文之間的關係,並對本事件有瞭解。
上課
1.首先運用教科書:(10分鐘)
(1)介紹長江流域的水文與人文。
(2)介紹湖泊與河川的關係;而在防洪上,湖泊與河川如何發揮功用?
(3)簡介三峽工程,並介紹三峽大壩的興建將對附近區域的人文、水文有何影響。
2.發下新聞資料,讓學生先看第一張圖片(由四張新報導標題組成的圖片),抽選學生回答:從圖片中看到了什麼?提示學生注意新聞標題、新聞報導日期。
3.告訴學生這個討論緣起於最近的長江流域水患,中國人民關注三峽水壩的防洪能力因此有網友找出四則不同時期的新聞報導作比較,引起大家對於三峽工程的關注。
4.分組討論時間一(20分鐘):接下來請學生看用來比較的四篇新聞本文(其中一篇為大陸電視台新聞現場台本),各組依照5W1H綜合解讀這四篇新聞,請學生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提醒學生注意:新聞標題與本文有何差異?新聞標題的特性為何?
5W1H如下: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每則新聞皆討論三峽大壩,則主要發言人是誰?引述的話是誰說的?或大部分為記者個人陳述?
(2)Where:在哪發生—中國長江三峽大壩、附近區域為討論聚焦的地點,而討論發生於網路上,後來並受到主流新聞媒體的注意。
(3)What:發生何事—對於長江流域水患、三峽大壩興建防洪功效的討論。
(4)When:何時發生—從三峽大壩興建至今,2003年、2007年、2008年至今年(2010年)幾年來對於防洪能力的檢視。
(5)Why:發生原因—因為四篇新聞的標題有明顯差異,因而引發三峽大壩防洪能力的討論。
(6)How:如何發生—內文中並沒有相關發言人明確指出「三峽大壩確實可抵擋N年一遇」洪水的發言,實際上,抵擋N年一遇洪水主要是依照工程上的「設計標準」、「校核標準」來評估的,但過於簡化的新聞標題並無法完整說明評斷的方式,於是容易導致讀者誤解,並造成爭議。
5.抽取2-3組學生跟全班分享討論心得(5分鐘)。
6.告訴學生,新聞標題與本文都受到複雜的新聞產製流程影響:記者切入報導的面向已經受到個人主觀影響,進入編輯台又因為時間、版面的限制需篩選報導議題與內容,加上新聞標題具有在短時間內抓住讀者的目光、傳達新聞重點的功能,因此是訊息極度簡化後的產物;此外,還須符合編輯政策、組織立場,因此最終新聞報導標題、本文都有可能與事實有出入(新聞產製流程可參閱「九、參考資訊」)。
在中國,目前主流新聞媒體的言論仍然受到政府管控,因此無論新聞標題、本文都需符合國家看待該事件的立場。而在台灣,則可能發生受到政黨傾向,或資方的影響。
由此可知,單獨看一則新聞很難看出一個事件的全貌,而只看新聞標題,更可能遠離事實。因此,平常可以多方比較不同媒體對於同一事件的報導,避免對事件的瞭解過於偏頗。
7.分組討論時間二(10分鐘):再讓學生閱讀網友以自己的專業對本事件的回應,以及中國官方對本事件的回覆。請學生討論—
(1)網友與中國官方回應的重點。(皆在告訴大眾新聞標題與誤導之嫌)
(2)除了這此事件,是否曾看過其他對於新聞事件的網路討論?在哪些網站(討論區或論壇?)
(3)自己是否跟親朋好友討論新聞事件?是否曾在網路上參與新聞事件的討論?
(4)覺得網路上對於新聞事件的討論多嗎?
(5)你覺得在網路上討論新聞事件興盛的原因是什麼?在網路討論,和跟親朋好友討論相較,有何差異?
8.抽取2-3組學生跟全班分享討論心得(5分鐘)。
9.運用教科書,介紹網路興起對訊息傳播的影響,告訴學生新聞也在網路科技發達後有了很大的改變:(10分鐘)
(1)跨國界、跨區域的全球化傳播讓台灣也能知道中國發生的事情,並參與中國的討論。
(2)運用搜尋與超連結,可以很快找出跨年度、跨媒體的新聞,因此可以找到更多關於本事件的相關報導與討論,讓自己更接近事實一步。然而過多的資料、快速更新的資料,都可能反而讓讀者只讀標題而忽略內文,容易對新聞事件有誤解。
(3)網路的即時性,讓不同區域的人民可以幾近同步地關注同一事件,也讓該事件迅速獲得很大的迴響,進一步促使有關當局有具體回應。但講求快速、即時的新聞,有時也因此缺乏查證,導致新聞報導過於籠統、模糊,或記者倉促結論,容易誤導讀者。
(4)網路的匿名性,讓更多人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尤其在主流媒體言論受到政府管控的中國,透過網路來表達人民心聲變得格外重要。然而,也因為匿名,有時會看到非理性的謾罵引發「戰」文;或網路謠言流傳。
(5)網路的近用低門檻,可以簡便、快速地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也可以很快得到其他網友的回應,是近用媒體的最佳選擇之一。
10.課後作業(可做為評量):
(1)針對本事件,請學生就四篇被比較的新聞重新下標題。
(2)選擇一件最近發生的公共事務,寫下如何運用網路發表自己的想法,格式如下:
i.公共事務的主題、事件描述、關心的面向
ii.相關報導貼文
iii.你的想法、相關知識(教科書、參考書、其他網路知識皆可)
iv.於網路發表的管道、方法
九、參考資訊
維基百科三峡工程
台灣對本事件報導:
三峽大壩可抵擋萬年洪水?專家不斷改口
萬年變百年? 三峽大壩爭議多
三峽大壩日清30000噸垃圾
關於新聞產製,可參閱「肆、台灣報社的生產流程:以自由時報為例(陳順孝,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