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體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健體四下,第三單元「大地的生機」,第三課「防颱計畫」

五、對應能力指標:
  5-2-1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5-2-3評估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其結果。

六、主題:風雨中嘶吼連線 學者:誇大沒新聞價值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張德厚報導 更新日期:2010/09/20 18:35

  凡那比颱風襲台,各家新聞台都派出記者到風雨最大的地方連線,甚至跑到陽明山、綠島等颱風天民眾根本不會去的空曠地方,而且有遮風避雨的地方不站,一定要在風雨中被吹得東倒西歪,聲嘶力竭、用吼用尖叫的連線才行。新聞學者對於電視台的作法十分不認同,認為太過誇大,甚至用電腦圖像製造災情氛圍,只是為了刺激收視率,並沒有新聞價值。

  師大大傳所所長胡幼偉表示,報導颱風狀況是新聞媒體應盡的責任,但是現在媒體往往落入太過注重表象的窠臼之中,只想呈現颱風造成的傷害以刺激收視率。

  胡幼偉:「風大雨大對台灣民眾來講,已經不是新聞了,我們每年都會遭受颱風的侵襲,所以這一類的驚悚畫面,我認為新聞價值不大。都只是想要透過颱風來臨的瞬間,去抓住比較刺激的畫面,刺激收視率而已。」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也指出,媒體挑特定地點連線,無法真實呈現颱風的狀況。管中祥:「媒體挑特定的地方、特定情境的報導,沒有辦法讓民眾實際了解颱風的狀況,記者比較誇大的報導、選擇比較誇大的地方,會讓民眾誤以為颱風很大,但是對颱風全盤的了解是不夠清楚的。」

  一場颱風過去,電視台連線記者受傷的也不少,有人被招牌砸中,有人腳受傷。胡幼偉與管中祥都認為,記者到風雨最大的地方連線並沒有必要,媒體主管也必須為記者安全負起責任。

  管中祥說,電視台想要呈現風強雨大,路上行人、建築在風雨中的客觀景象就足以呈現,並不需要由記者親身表演表現。

  胡幼偉指出,颱風時電視台應該多點心力探討更深入的議題,例如氣候變遷成造成天災的原因,治水工程為何不能有效防治水患,以及政府的防颱措施等,這樣的新聞對民眾才有幫助。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20/1/2df9q.html

八、教學目標:
1.分析颱風新聞報導的公式。
2.瞭解颱風新聞報導浮面的情況。
3.知曉媒介再現與客觀真實間的差距。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請學生在YOUTUBE或GOOGLE上搜尋「凡那比颱風」的相關新聞,並做統計。統計內容包括:新聞影片的名稱、網址、內容概述、記者裝扮、現場畫面等。
②請學生打電話聯絡風災重創區域的親戚,詢問當地情況是否如同媒體報導,並做記錄。記錄內容包括:親戚姓名、與自己的關係、親戚居住的地區、新聞對該地區的描述、親戚對實際情況的說法。
③老師預先開啟或下載「20100919【凡那比襲台】TVBS新聞 秦綾謙」影片

1.新聞解析: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根據下列問題解析新聞——
①每當颱風侵襲台灣,新聞台常用什麼手法報導?(派記者到風雨最大的地方連線,而且一定要在風雨中被吹得東倒西歪,用吼用尖叫的連線才行)
②這種報導方式有什麼問題?(落入太過注重表象的窠臼之中,只想呈現颱風造成的傷害以刺激收視率,並沒有新聞價值)
③這種報導方式會對民眾產生什麼影響?(讓民眾誤以為颱風很大,但是對颱風全盤的了解是不夠清楚的)
④這種報導方式會對記者產生什麼影響?(危害記者安全,電視台連線記者受傷的也不少)
⑤電視台想要忠實呈現風雨的情況,可以用什麼方式取代記者親身表演?(拍攝路上行人、建築在風雨中的客觀景象就足以呈現)
⑥颱風新聞可以報導哪些更深入的內容,而不是只停留在浮面報導?(例如氣候變遷成造成天災的原因,治水工程為何不能有效防治水患,以及政府的防颱措施等)

2.觀賞「20100919【凡那比襲台】TVBS新聞 秦綾謙」影片,印證新聞影本所言。

3.發表統計:老師指導學生發表颱風新聞搜尋的結果,並在黑板統計——
①你搜尋到的新聞中,有哪些是屬於新聞影本中所提的類型?
②這類新聞的內容、記者裝扮、現場畫面有什麼共同點?
③除了這類新聞之外,你還搜尋到哪些不同的颱風新聞?請說明內容、記者裝扮、現場畫面。
④身為一個觀眾,你覺得哪一類的颱風新聞有助於你瞭解情況?
⑤師生一起歸納出颱風新聞的公式。

4.發表記錄:老師指導學生發表與親戚聯絡的結果,並在黑板記錄——
①請親戚居住在本次風災災區的學生口頭發表聯絡結果。
②經聯絡、求證後,電視新聞報導與當地實際情況是否一致?
③如果不同或不完全一致,有差別的部分是什麼?
④師生一起歸納出颱風新聞與實際情況的比較結果。

5.總結說明:
①颱風新聞公式化:颱風來襲前,不斷由氣象專家以衛星雲圖說明颱風預測動向、可能雨量;颱風來襲時,記者冒著風雨在戶外聲嘶力竭的報導風勢、雨勢的情況;颱風過境後,記者在受災慘重的地點涉水、泡水慘況的報導與災民善後的工作。
②記者往往在颱風來襲威力最強大時以身涉險,在戶外、山上、海邊報導,容易造成肢體受傷甚至生命危險,卻只是為呈現風勢、雨勢的強度,實在沒有必要,可由其他方式代替。
③颱風新聞的報導大多流於浮面,較少探討更深入的議題,例如災情慘重的原因、防颱措施為何失靈、後續政府政策如何因應、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的問題、災區居民有哪些具體的救助措施等。
④記者為求新聞畫面能刺激收視率,有時會假造風勢、雨勢的嚴重程度,或在報導內容以偏蓋全,將部分地區的災情誇大為整個地區的情況,導致媒體呈現的災情與實際發生的有所出入。

6.回家作業:請學生上網搜尋「平宗正條款」,下次上課時做口頭報告,說明制訂條款的緣由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