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的盧教授控告一百多名PTT網友事件(新聞事件網址),在網路的世界造成震撼,這件事情可以帶給你我的省思是什麼呢?

  在過去的傳播研究領域裡,學者們總是在度量傳播媒介的力量。剛開始,他們認為傳媒的力量非常大,大到像是催眠一樣,於是各種各樣對於媒體能力巨大的假設紛紛出籠,無論是「火星人入侵」恐慌研究、或是「皮下注射理論」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接下來,反對的聲音出現了,開始有人認為傳播的力量根本沒有這麼大,事實上,它的力量小到我們可以忽略它。在「效果極小化」的時代中,學者轉而去研究其他可能取代傳播造成影響力的其他因素。在經過了「極大化」與「極小化」的爭論之後,新一代學者們重新思考傳播的力量,他們發現傳播的力量並非極端巨大,卻也不是毫無影響,傳播研究必須立基於所處的社會文化及語言脈絡中去觀看其與輿論、態度等各項作用力交互發揮作用的過程,因而開啟了傳播研究務實而具啟發性的新進程。

  網路這個新興媒介也歷經了相同的歷程。二十世紀末期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對這個新的媒介寄予厚望,許多的科技類股水漲船高,所有的企業紛紛要加上一個「.com」才趕得上潮流,當時的網路熱潮之下,大夥兒只是像是嘉年華般地瘋上網這個行為,然而對於網路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卻沒有人想得非常透徹。於是,二十一世紀的開頭,網路開始泡沫化,科技類股跌停、網路企業倒閉,一時之間大家發現網路並沒有大家當初想的這麼萬能,網路既不是解藥、也不是萬靈丹。經過了若干年,在網路經濟爆起爆落之後,網路的人口依舊持續地成長,隨著web2.0時代的來臨,網路終於達成了多對多的傳播形式,閱聽人不再仰賴單一少數的媒介訊息來源,而是可以多元運用、甚至自行生產訊息,我們終於走到了一個用合理的態度的度量網路效果的年代。

  網路的效果,究竟是無遠弗屆、亦或是虛無飄渺呢?這個答案可以用「是也不是」來回答。網路的虛擬民意,可以代表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想要將網路民意的結果推導到真實世界,那麼絕對有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其實目前大多數媒體所進行的民意調查仍然有研究方法上的爭議,其推導到真實世界的代表性是有問題的);而若我們把網路虛擬世界的發言視為是虛擬的、對真實世界無礙的,那麼這一起新聞事件則給予我們當頭棒喝。

  我們會有一種錯覺,即網路的世界是虛擬的,我們在那個世界認識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那終究是「那個世界的事」,它既不會干擾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化為真實的事物在真實生活中與我們互動。然而,我們今天必須要轉變這種思維、轉換到一種全新的認識:網路不但不是虛擬的,更甚者,網路會直接把真實帶到你的日常世界。網路可以視為是一種「進化的媒介」,過去的媒介是一對多的,大家都看同一個電視節目、聽同一個電台,每個觀眾和聽眾並不能彼此接觸。即使是一對一的電話媒介,基本上也很難提供讓互不認識的人相互聊天的機緣。網路則完全不同、網路可以提供平台讓不認識的人互相交流,現今的社群網路,提供每個人首頁、相簿與部落格等等展現自己的舞台,更可以讓不認識你的人輕易地聯繫到你,無論你的意願。

  所以,不要再把網路稱為虛擬世界了,網路的世界,應該說是一個超真實的世界,一旦你踏入了,你必須面對比傳統面對面互動的世界更加多元、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在網路上建立的關係,還會帶領他們到真實的世界來與你互動,這件事本身沒有好或壞,只是看你如何看待人際關係而已,對於想要拓展業務的人來說,這是全新的機會,然而對於不擅長應付真實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網路絕對不是一個安全的逃逸場所,它會源源不絕地把真實帶給你。

  「盧教授控告網友事件」就是一個實際例子,說明了網路世界不是虛擬而無須負擔責任的。它很真實,因為許多在網路上的言行具有實際的法律責任和種種社會規範的約束、後果。

(作者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