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有一則新聞悄悄登上yahoo!奇摩新聞首頁的頭條消息,內容是某貴婦兌換紅利積點,從點數推算該貴婦的消費金額接近八千八百萬新台幣,也有另一位男士每月消費直逼千萬。新聞網址下: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2/142/2iuhz.html(東森)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2/4/2itnh.html(中時)。
首先令筆者納悶的是,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在哪裡?我們為什麼需要關注這則新聞?它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在這個國家裡,當大多數的人民努力為日常生活的各項花費掙扎、忍耐不好的勞動環境、因為工作待遇而放棄負擔不起的高價消費時,看到有人能夠動輒消費八千多萬,或是有人每月能夠花去將近千萬元,真不知心中要作何感受。
其次,一則關於某個非公眾人物的鉅額消費新聞,為什麼可以登上首頁頭條?它跟一般大眾的公共利益與迫切性關連在哪裡?且讓我們看看新聞的內容,消息來源全是單一來源,即是某財團旗下的HAPPY GO集點卡,於是我們恍然大悟,這又是一則偽裝成與公共利益有關,實則為單一企業主宣傳的公關新聞。
這則新聞的目的也非常簡單,即是在耶誕節消費檔期接近的時間點,為其集點卡密集曝光,並且將集點紅利的優惠訊息暗渡陳倉,好讓消費者能夠將消費的對象集中到與該財團合作的百貨公司、購物商場與特定店家,在這一波耶誕消費熱潮來臨前,該財團企圖吃下大多數市場的野心,不言可喻。
媒體對於金字塔頂級族群的消費生活,似乎有種特別的喜好,每每用這種前所未有的交易天價或是聞所未聞的消費金額來作為聳動的標題,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究竟有誰對這種新聞感興趣?原因是什麼?媒體似乎想營造一種「原來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聞型態,讓人瞠目結舌;然而大多數的人就算知道有人這樣生活,那又如何呢?
事實上,除了這一則新聞以外,頂級階層的奢華消費新聞幾乎是不絕於耳:前一陣子,台中港有一批頂級跑車入關,記者特別詳述各家名牌跑車的型號、馬力與性能,然後進口車商則透露這些跑車早已名花有主,這些車主不但灑下重金,也願意耐心等待部分限量生產頂級跑車的台灣限額,結論則是台灣社會金字塔頂層的族群消費力真是不容小覷云云。同類型的新聞也可代入限量名牌包、高級遊艇、私人飛機或是度假小島行程等等,公式完全一樣。
除了名車、名牌與奢華消費,豪宅交易也是媒體的興趣之一。從帝寶到文華苑,從天母天價土地競標到西門町天價店面交易金額,新聞媒體總是津津樂道哪一筆土地交易又刷新歷史、哪一棟豪宅的售價又創下紀錄,這對大多數領死薪水、無力負擔的我們,到底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在現今晚期資本主義訂定的遊戲規則之中,貧富分化日益明顯,所得分配益發不公平,階級流動越趨減緩,社會貧富結構日益穩固的情況下,報導金字塔頂層的奢華生活,只是讓大多數人民的相對剝奪感變得更嚴重,使得不同階級之間的誤會嫌隙加深,強化彼此的刻版印象而已。
筆者感到不解的是,如此再現頂級消費階層的消費力,究竟有什麼目的?如果說媒體藉由介紹金字塔頂級階層的生活,勉勵許多有志青年奮發向上,那麼我覺得介紹這些大老闆當年打拼的生活、或是他們經營管理事業的方法,應該遠比介紹奢華生活有效。
而且事實上,目前投入社會工作的青年們,填進的是已經飽和的就業市場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大多數人甚至被企業以實習、約聘或是試用觀察等等名目聘僱,不是正式雇員,沒有勞健保,更不用說基本薪資保障。台灣已經距離民國六十年代產業轉型、經濟起飛的年代甚遠,如今白手起家終成富商大賈的機會不再,我們不會再有第二個王永慶、郭台銘。絕大多數的學生則因為日趨嚴重的貧富差距、城鄉差異與資源排擠,而面臨龐大學費與助學貸款的壓力,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校長與老師們還必須去張羅弱勢孩子們的營養午餐費,情形之嚴重可見一斑。
那麼報導金字塔頂層階級的奢華生活到底對廣大人民的意義是什麼?除了附和政府景氣好轉的宣稱、製造消費季節的買氣圖利特定財團以外,我實在不知道這對全民福祉有什麼好處。當媒體都在吹捧政府與圖利財團時,這個國家的公共領域就逐步地被宣判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