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四十年歲月,《科學月刊》的腳步從不停歇,始終堅持三大宗旨:「理想」、「啟蒙」與「奉獻」。在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的總結茶會上,活動籌備委員會召集人林孝信大方展現一年來的豐碩成果,共計舉辦9場研討會、296場科普演講、6場科普讀書會等,其中「科學到民間」系列更獲得230位科學家的熱烈響應,充份發揮民間的創意與活力。

左林孝信(科學月刊) 右賴明詔(成功大學校長)

  林孝信從活動舉辦至今,也感受到臺灣科學教育所面臨的迫切危機,像是成人科普教育被忽視、科普閱讀缺乏引導、整體科學家與科學社群不夠密合等問題,具體解決之道就是培育本土科普作家,建立制度化與系統化的科普教育體制。但另一方面,他也同時見到民間推動科普的潛力與創意,期許未來能達到「一人一科普、全民讀科普」的境界。

  現場冠蓋雲集,除邀請多所大學校長、中研院副院長以及跨領域的學者外,馬英九總統也親臨現場致意,對於所有曾經參與臺灣科學普及教育的人士深表讚賞。馬總統首先肯定《科學月刊》的傳承意義,成功實踐「視野全球化、內容在地化、經營志工化、資產公共化」的理念。此外,馬總統也提倡「創新強國」的概念,認為科學是國家賴以發展的條件之一,期望未來能培育更多科學人才。

  對於《科學月刊》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教育部陳常務次長表示《科學月刊》兼具「腦力」、「體力」、「氣質」、「貢獻」等四項條件,深化科學普及作用。台大校長李嗣涔則感謝《科學月刊》創辦人士的努力,從當年的熱血青年躍身為臺灣科學界的中流砥柱,仍默默為臺灣科學教育耕耘、紮根,不遺餘力推廣科學知識,讓科學走入民間,使科學訊息活用於生活中。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則指出,四十週年的慶祝活動重新串連老、中、青三代之間的聯繫,充份發揚科學精神。

  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以親身參與的經驗分享其心路歷程,憑藉自己對科學的熱忱和傻勁,陳竹亭主動接下「科學到民間」的系列活動,走入各個中、大學和社區大學,北從基隆,南至屏東,一共舉辦17場子系列講座,全國各地超過135個單位共襄盛舉,引發230位學者、專家以及教師的熱烈回應,總計參與人次達3萬一千人以上,更有超過十萬人次是透過網路影音平台接觸相關活動,有效落實「科學到民間」的既定目標。

  另一方面,在主題演講中,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論述了科技社群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賴明詔道出一般社會大眾對科學的誤解,像是濫用科學名詞、相信似是而非的假科學等盲點。此外他還指出臺灣科學教育的缺失,例如中學教育太早文理分流,導致許多人缺乏基本科學常識,而且重視選擇題式考試制度的中學教育,容易扼殺學生的創意或整合能力,在大學教育部份則缺少跨領域的知識,學生對於科學的邏輯思考較弱,表達能力也有待加強。賴明詔也強調,科學家不只是獨自在實驗室工作,而要和社會進行互動對話,參與科學普及工作,使科技與人文相互融合,並持續監督與科技相關的公共政策。

  茶會中特別安排一項別出心裁的活動,由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主持,以談話性節目的方式,讓學者、中學教師與學生來一場精彩的對話。從三方你來我往的相互提問與回應中,激盪出不同世代間對於科學的想像與差異性,衝撞出多元的思維模式,也讓會場氣氛達到最高潮,畫下完美句點。但活動結束並非終點,林孝信期許臺灣科普教育能繼續航向未來,讓科學精神永續傳承,創造更多無限的可能。

                   科普徵文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