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國語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國語六上,第五單元「媒體與報導」,第十三課「不同角度看報導」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說話的藝術」,第十課「語言與智慧」
五、對應能力指標:
國語
2-5-7-2能應用組織結構的知識(如:順序、因果、對比關係)閱讀。
2-10-10-2能夠思考和批判文章的內容。
3-2-10-6能依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測和下結論。
3-4-1-1能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及報刊雜誌,並養成比較閱讀的習慣。
六、主題:比報(上)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中廣新聞網—總統接見菲特使 藍綠大罵失國格
八、教學目標:
1.瞭解比報的意義。
2.學習比報的技巧。
3.操作比報的流程。
4.發現媒體報導的差異。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預先開啟以上新聞,複製在WORD上編輯成新聞文本,並影印給學生課前閱讀。
②預先開啟漢聲電台聲音資料庫「新聞小學堂」100/03/05節目(漢聲電台首頁→聲音資料庫→隨選音訊→節目列表→新聞小學堂→查詢→比報1)。
1.收聽漢聲電台「新聞小學堂」100/03/05節目中的廣播劇。
2.老師大略說明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與最新進展。
3.引導討論:
①有沒有遇到過和廣播劇類似的情況?
②當時如何知道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樣?
③如果只看新聞文本中的標題,這些標題會讓你對新聞內容有什麼想像或預期?
4.閱讀以下兩則報導:
新聞一:
「蠟筆小新」的漫畫及卡通在台灣引起一陣旋風!小新無厘頭的舉動及模仿大人的言談,讓大人及小孩看了都會發出會心一笑。即使作者的繪畫不像時下日本漫畫的畫風那樣細膩、精緻,卻以輕鬆逗趣的內容贏得讀者的青睞。平常空閒時會做哪些休閒活動?
新聞二:
風靡校園的「蠟筆小新」,由於其中呈現的言談及動作偏向成人尺度,但一般學童卻無法分辨漫畫與真實生活的不同,近來已發生多起學童模仿小新的言談及動作,不但不雅的話語和舉動騷擾到異性同學,甚至有男同學掀女同學的裙子還不以為意。
5.引導討論:
①這兩篇「蠟筆小新」的新聞報導,內容有什麼不同?
②你覺得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
③你認為要怎麼做才能比較知道報導事件的全貌?
6.認識比報:
①「比報」是什麼?
我們把不同媒體對於同一新聞事件的報導進行比較,稱為「比報」。
②為什麼要「比報」?
雖然是報導同一新聞事件,但受限於版面或時間,記者不可能忠實完整呈現所有的細節,所以在報導事件時會對內容有所取捨,加上不同記者切入的角度、敘述的方式也不同,都會使內容有所差異,因此要透過「比報」才能知道事件較真實、完整的樣貌。
7.如何「比報」?
①閱讀至少兩家以上的報紙,以補一家的不足。
②比較同一件事在不同家報紙版面的順序、位置,出現的版面愈前面、位置愈顯著,就代表報社對這個事件愈重視。
③如果都在同一版,則可比較佔版面的大小,由此知道報社對這個事件的重視程度。
④如果同樣都以一整版報導,可以依序比較:
★照片—從照片的大小、內容,可以發現記者對讀者的引導。
例如:「自由時報—談判逾10小時 菲特使沒道歉」、「中國時報—菲僅「深感遺憾」 馬英九震怒」這兩則新聞的照片都是拍楊進添與羅哈斯,但楊進添的表情、眼神卻不同,給人不同的感覺,也影響了讀者對談判結果的想像。
★標題—從標題內容,可以發現記者對讀者的引導。
例如:「自由時報—談判逾10小時 菲特使沒道歉」要讓讀者認為談判沒結果,可是「中央廣播電台—外交部:台菲達成七點事實共識」卻讓人以為談判有所進展;馬總統對菲律賓特使的態度,在「中廣新聞網—總統接見菲特使 藍綠大罵失國格」、「中央社—總統態度強硬 促菲國道歉」、「中國時報—菲僅「深感遺憾」 馬英九震怒」、「TVBS—見菲特使臉色鐵青 馬總統強烈憤怒」四則報導的標題中,也呈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
★內文—閱讀完內文,再對照只看照片、標題時對事件的想像,通常會發現有所差異。
8.總結說明:
客觀報導其實是很難達成的理想,記者再怎麼客觀,也還是有個人的主觀意念在其中,再加上有種種其他因素參雜其中,所以只讀一篇報導就要瞭解事實的真相,其實是緣木求魚,因此想要瞭解新聞事件的真相,可以善用「比報」來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