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家族照相牆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中、高年級學童。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數位相機、全開圖畫紙、便利貼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數位相機已是現代多數家庭中必備的媒體,孩子從小就在使用這樣的科技中長大,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善用相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家族照相牆這個活動中,鼓勵爸爸媽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使用數位相機(或傳統相機、有拍照功能的手機)來說家庭故事,在活動中引導孩子瞭解不同的鏡頭語言給予觀看者的不同觀感

五、活動說明

1、爸爸或媽媽可以先拍家裡的五種不同的物品,將照片輸出給孩子看,請孩子利用相機去比擬要如何才能拍出一樣的照片,再一一講解鏡頭語言。同一個人或物體或場景,會因為不同的觀看角度而有不同的感受與詮釋,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下列幾種:

(1)角度(拍攝角度)
  仰角:由下往上拍,被拍攝者會變大,可引發敬畏與崇高的感覺,如偉人
  俯角:由上往下拍,造成主體縮小,孤寂哀傷的感覺
  水平:一般觀看的視線
  傾斜:畫面與水平不一致,失去平衡,表達被拍攝者的不安
  側角:側部拍攝,使構圖更有深度

(2)距離(鏡頭中的畫面景物)
  大特寫:比特寫更大,有誇大、暗示的企圖
  遠景和全景:可說明人物和環境的關係
  中景:膝蓋以上的鏡頭,交代主體動作,是最常用的鏡頭
  近景和特寫:專注某個部位或強調情緒
  大遠景:交代環境和故事地點

2、讓孩子使用不同的角度與距離為家庭(族)裡的每個人拍照,在拍的過程中,被拍攝的人在便利貼上寫下被拍照時的情緒或狀態,拍攝的人也在便利貼上寫下希望這張照片傳達給觀看的人什麼感覺。

3、沖洗或列印相片,先將相片張貼於全開圖畫紙上,完成家族照相牆。

4、分享與回饋:請照片中的成員觀看後在便利貼上寫下對照片的感覺。讓孩子與被拍的家庭成員分別將寫好的便利貼貼在所屬的相片之下。拍者、被拍者與觀看者,一對照之下,很容易可以發現原來「訊息不只是人為建構」,也會因為不同的視覺效果或觀看方式,甚或是不同的觀看者,而產生不同的詮釋與理解方式。

5、延伸活動:讓孩子試試看將每張照片配上一段話,然後利用不同的組合方式串成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