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家庭偶像榜(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中、高年級學童或青少年。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全開圖畫紙、自己的偶像照片或圖片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偶像崇拜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孩子有相當多的管道可以獲得這些偶像明星的資訊,像是透過電視媒體、報章雜誌,或是同學間的分享。適度的偶像崇拜有其正面的意義,孩子可以透過深度認識他的偶像而學習其優點,也可以因為分享與談論偶像而增進親子間的互動或獲得同儕的認可;但過度盲目的崇拜偶像也可能衍生其他的問題,像是投入過多的時間在追星、花很多錢在購買周邊商品、蹺課排隊等簽名、不當的價值觀—以為當明星無懈可擊,輕鬆就可賺入大筆鈔票而忽視了背後付出的辛勞,甚至是造成嚴重的親子代溝。

  因此在家庭偶像榜這個活動中,鼓勵爸爸媽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認識彼此(曾經)的偶像,藉由分享與討論,來瞭解孩子接觸偶像的管道、價值觀與其他崇拜行為,在活動中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偶像崇拜經驗

五、活動說明:

1、家中成員各拿一張全開圖畫紙,以剪報、繪畫或書寫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偶像做一份簡報。內容不拘,重點是要把這個偶像介紹給別人。
◎補充說明:偶像可分四類
①純偶像:媒體中所包裝與炒作的明星、歌星、演藝人員皆屬此類。
②榜樣型偶像:非理性化、非浪漫的社會名人,有特殊成就或感人事蹟的人,像是牛頓、愛迪生。
③偶像型榜樣:被賦予非凡氣質或影響力的平常人,像是好友、老師、父母。
④純榜樣:青少年身邊平凡無比的人物,像是鄰居、手足、父母、老師。

2、完成偶像介紹簡報後,全家舉辦介紹說明會。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親子間可藉此瞭解不同世代的偶像崇拜對象或行為:
①為什麼這個人物是自己的偶像?(崇拜的原因或事件。像是看電視認識的、長得很帥,大家都喜歡…等)
②看到他時有什麼感覺?
③曾經為了他做過什麼事?(習慣的改變、衍生的行為…等)
④有無真實與偶像互動的經驗?給你什麼感覺?與想像中的有沒有落差?
⑤你會想成為偶像(明星)嗎?為什麼?
⑥現在還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

3、根據全家提出的偶像人物,一起來討論這些偶像在特質上或個性上的共通性或差異。(包括偶像類別、外型…等)

4、挑戰孩子的思考,例如:偶像一定要很帥或很美嗎?偶像一定要是電視上的人物或明星嗎?偶像可不可以有負面消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偶像嗎?每一個電視上的人物都是偶像嗎?成為偶像有哪些優缺點呢?你覺得偶像沒出現在電視上時都在做什麼?(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爸媽可視情況,如發現有偏離價值觀的現象可介入說明。)

5、幫孩子分類與整理他們心中的偶像特質,再以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回想身邊的大人或同儕有無符合這樣條件的人。可跟孩子說明,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偶像」,而在媒體中所看到的人物是因透過大眾傳播的效果讓每個人認識,多數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

◎補充文章:陪孩子一起去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