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小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著跨平台多媒體的誕生,人類的感官已進入一個重新整合的階段。在《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書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學者麥克魯漢(McLuhan)提出:「所有的媒體,都是人的延伸,這種延伸是器官、感官功能的一種強化作用,也是放大作用。」換而言之,當媒體環境具有感官功能時,它能扮演人類的延伸器官,發揮無形的影響力,而人類對於媒體的需求程度,將超越你我的想像。就像電影中人類透過意念操縱潘朵拉星球上的納美人一樣,「人機合體」讓人完全融入虛擬世界中,不禁讓人驚覺數位時代的媒體影響力深遠,未來將改變地球上的生存方式,甚至重新建構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關心媒體發展與影響的你我,一定也發現了:閱聽人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傳播領域所關心的重點。隨著媒體環境的變遷,閱聽人的角色不斷的變化與修正;而閱聽人所面對的真實與虛擬世界互相交錯,人與數位科技裝置共同運作之下,產生了什麼獨特的時空感受?將在本文相關文獻中一窺究竟。(圖片引用:阿凡達電影海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典傳播研究 新看法

  媒體與人類的關係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是所有傳播學者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二次大戰前後,當時的學者提出一種「魔彈理論」,認為媒體的傳染力無遠弗屆,媒體的訊息好像子彈一樣,被擊中的閱聽人將應聲而倒、毫無招架之力。接下來的研究不再持此看法,然而大家都同意媒體對於社會中的民意形成、行為模仿、價值傳遞以及刻板印象的強化,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只是媒體究竟是像鏡子一樣反映出閱聽人心中本來就有的想法、還是像馬達一樣驅動強化閱聽人對於某事的看法,這樣的疑問則永遠沒有答案。

  70年代之後,傳播學者們不再將閱聽人置於被動的角色,學者們開始關心的問題是「媒體如何為閱聽人所用?」、肯定閱聽人的主動地位。許多學者提出閱聽人使用媒體的動機,包括接收資訊、提供娛樂,社交需求等。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者Nicholas Abercrombie與賽佛大學(Salford Unibersity)社會學者Brian Longhurst在1998年的著作《觀眾:表演與想像的社會學理論》中提出了一種「觀展/表演典範」,提供了閱聽人媒介使用動機的全新想像。他們主張閱聽人是既觀看也喜歡被看的,而大多數閱聽人除了喜愛在媒體上窺看他人,也喜歡在媒體上盡情展演自我;如果說過去我們把媒體比喻為將閱聽人洗腦的工具,那麼現在媒體是閱聽人盡情表演的舞台。

新媒體時代  思辨媒體故我在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好比眼鏡是眼睛的延伸、電話的聽筒與話筒是耳朵與嘴巴的延伸,而輪子是腿的延伸。媒介是應著人類的感官延伸需求,而被發明、使用或是被取代、淘汰。

  數位化時代的閱聽人是自戀的、是顧影自憐的納希瑟司(Narcissus,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因喜愛自己的倒影墜河而死),在現實生活中閱聽人在虛擬世界裡打造自己的天地,成為眾人認識他的第二張臉。許多型男正妹在無名相簿裡留下最美的相片(只要掌握化妝與拍照技巧,素人也可以變麻豆);許多人在部落格裡發表美食遊記、開箱文與心情小語,儼然是美食評論家、3C達人或是兩性專家;許多人更是在臉書(Facebook)、噗浪(Piurk)與推特(Twitter)當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為什麼他們要花費這麼多心力在虛擬世界經營這樣的自我形象,因為這是真實世界裡自我形象的延伸。

圖片引用: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畫作《Narcissus》

 

  廣播與電視讓人們重新找回了原始時代對於視覺與聽覺的依賴,也讓過去由文字主導的文化傳播形式(聖經、史書、典籍與報紙)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數位化時代來臨後,全新的互動介面則再度喚醒了人們的直覺與身體感。

智慧機器與人機一體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強調觸控介面,而電腦的介面則越來越訴諸視覺與觸覺的直覺。在遊戲產業,自從任天堂推出了體感遊戲主機wii之後,體感已經成為遊戲產業的最基本門檻,X-BOX在不甘落後的情況下推出了kinect系統,強調完全不必握把手,而是由感應器去感應玩家的肢體動作,我們正在迎向一個體感的新媒介時代。

  美國加州大學女性學者哈樂薇(Donna Haraway)在1985年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人機一體」的概念,這個概念徹底翻新了人與媒體互動介面的想像關係。人機一體概念翻譯自英文Cyborg,也就是Cybernetics(模控學,電腦理論的基礎)與Organics(有機生物體)兩種概念的字首結合,有些以發音翻譯成賽伯人。

  其實人機一體也就是將人的知覺感官與行動反應擴充到與人結合的器械上,當人們能得心應手操作而忘了器械的存在時,就是人機一體的境界。廣義來說,開車、戴眼鏡、操縱怪手、看3D電影、打電動玩具、玩體感遊戲,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見的人機一體。

數位媒體與新未來

  人機一體會是未來人類與媒介媒合的主流形式,我們可以穿戴媒介、甚至讓媒體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在許多科幻作品中,人們可以透過與神經網絡串連的形式來上網、下載記憶與虛擬經驗。因此我們對於身體的定義、對於生理健康的定義,以及對於人體的疆界、乃至生命與靈魂的意義,都將要面臨本質性的轉變與挑戰。在可以想見的近未來,新媒介可能會從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變成我們身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稿件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https://feja.org.tw
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新聞商品化趨勢,並減低政治力對新聞獨立的干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除了透過年度頒獎活動建立新聞倫理及專業標竿,並將積極喚起國人對媒體改革的意識,期以具體行動實踐,投入台灣媒體改革大業。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