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PPT下載
二、教學時數:40分鐘—80分鐘
三、適用領域與對象:社會/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五、對應能力指標:
4-4-2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證,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
6-4-4舉例說明各種權利(如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財產權、生存權、自由權、機會均等權、環境權及公民權等)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教育部(2002)於其公布的《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中所揭示的核心內涵以「媒體近用」為核心,強調釋放(Liberating)與賦權(Empowerment),透過行動實踐更具傳播公民權意識的「影響和近用媒體」概念。在國內的新聞報導中,雖不乏很多近用媒體的實例,例如:樂生療養院事件、苗栗大埔農民事件等,但是媒體近用的意涵與目的,在這個每個人使用各種媒體工具都相當便利的世代裡,卻並未正確且廣泛的被一般民眾所認識。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討論與實作,讓學生:
(1)認識媒體近用權的意涵與目的
(2)瞭解媒體近用權的使用途徑與程序
(3)思考近用媒體的方式
七、主題:媒體近用與我
八、新聞來源及文本:民間.BBC合作 確保蓋爾語媒體近用(內容)
九、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準備電腦單槍設備
◎課堂活動
1、可以怎麼做?-教師詢問學生幾個問題,讓學生想想看可以怎麼做?
(1)問題一:日本311地震後,新聞一直報導世界末日的相關訊息,我好害怕喔,但後來發現都是虛驚一場,我希望媒體可以聽見我的心聲,不要再做類似的報導,我可以怎麼做呢?
(2)問題二:隔壁阿玲的媽媽是新住民,認真賣麵照顧阿玲,和阿玲的爸爸感情也很好,可是為什麼電視上都要說新住民的壞話,我是阿玲的好朋友,我想和她一起幫媽媽平反形象,我可以怎麼做呢?
2、待學生發表完不同意見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與討論大家試想的作法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1)問題一:新聞媒體造成社會恐慌,影響每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訴求,請新聞不要再播類似的報導。
(2)問題二:媒體報導與社會真實的落差,造成某些族群或團體被污名化,或刻意強調某些事件以塑造刻板印象,是對此族群的集體歧視與壓迫,而非個人傷害,所以我們有權利為他們發聲。
3、介紹媒體近用權。(參考資料:公眾近用媒體之完全攻略手冊)
(1)什麼是媒體近用?1984年「聯合國人權宣言」即指出:不分性別、種族、國籍、年齡,全人類均應當享有的「傳播權」包括「知的權利」與「媒體近用權」。知的權利指人們有「不受限制、充分獲得資訊」的權利,媒體近用權則強調你我有權透過媒體表達不同的主張;也就是報社、電台、電視台等媒體機構應開放版面或時段,讓有需要發聲的社會大眾可以撰寫內容或製作節目,藉由媒體機構協助出版與播送。「媒體近用權」就是「依據公平的原則,讓每一個人與多元的社會團體,有機會在報紙、電視、廣播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
(2)為什麼要近用媒體?為了彌補媒體資訊偏頗或錯誤的現象,共同創造多元順暢的大眾傳播空間,應該全民一起要求媒體提供充分的空間與時段,讓公民團體對特定公共議題之意見得以詳實、正確的被呈現;學習善用近用媒體權,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很有系統性規劃與表達出來。
(3)每一件事都可以媒體近用嗎?以公共議題為主,而非強調個人利益。
4、認識了媒體近用權的意涵與目的後,請學生回想自己先前的討論,是否有哪些作法符合媒體近用,前述的兩個問題是否符合媒體近用原則,生活中還有哪些實例適合透過近用媒體來發聲?
5、用網路連結「民間.BBC合作 確保蓋爾語媒體近用」(內容)新聞並與學生討論:
(1)在新聞內容中,大眾媒體為蓋爾語扮演了什麼功能?(在電視上的露出,不但能使族群的發聲權得以確保,也透過這樣在公開場合「再現」的過程,提升該族群的自信,強化語言工具性使用的價值及承載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2)新聞中提到,使用了哪些近用媒體的方式?(製播蓋爾語相關節目)
(3)這則新聞中,有哪些概念與媒體近用的意涵與目的相關?
6、播放媒體近用影片與相關新聞,引導學生依媒體近用意涵來解釋影片與新聞的適切性。
(1)僅是使用媒體?還是近用媒體?
(2)發聲事件是關乎個人還是全體?是生活議題還是媒體議題?
(3)是否透過媒體資源讓訴求得以被看見,進而與媒體平台對話?
7、請學生思考近用媒體的方式。包括事件、可近用媒體資源、訴求…等,分小組分享自己的想法。
◎補充參考資源
(1)相關新聞:孩子當導演,為自己說話、學生當導演,媒體素養向下紮根
(2)相關文章:論公眾的媒體近用權
(3)參考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網(瞭解媒體近用權的意義)
(4)媒體近用影片:以關鍵字媒體近用或近用媒體於youtube上搜尋影片
(5)教學參考資源:公民新聞力量大 主流不報我來報、農民夜宿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