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發揮想像力 故事比一比
適合年級:國小低年級以上。
活動目的:
有許多動畫、電影改編自小說或繪本,其中有很多都是孩子們熟悉的故事;當然,也有很多賣座的動畫、電影、卡通或戲劇,出版同名書籍,讓觀眾藉由閱讀延續觀影時的感動,並細細回味故事點滴。同樣的故事,讓人不禁好奇,透過影像與文字這兩種迥異的呈現方式,傳遞給觀眾/讀者的訊息會否有所不同?觀眾/讀者從故事中獲得的觸動是否也因為媒介的差異而受到影響?有許多讀者在觀賞原著改編電影後,抱怨電影無法完美地再現故事情節;但同時也有許多讀者期待鍾愛的小說在大銀幕上呈現。
目前全球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閱讀率急速且大幅下滑,當我們擔心孩子大量接觸電子媒體不喜歡看書的時候,讓孩子發現影像與文字媒介的差異,各有巧妙也各有局限,卻也能相得益彰讓想像力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並且,也和孩子共同體會文字擁有更為開放的詮釋空間,即使是同樣的文本,親子也會有不一樣的解讀、在腦海中產生不一樣的想像畫面。此外,也讓孩子領略閱讀的趣味。
活動準備:
1.讓孩子選擇一個同時有動畫(或卡通)與繪本(或小說)的故事書。例如同時有動畫電影與故事書的迪士尼童話故事系列,或同時有電影與小說的哈利波特系列。
2.手邊需有動畫或電影的光碟,以及故事書籍,本活動進行時可使用。
3.需有紙、筆、橡皮擦。
活動流程:
1.首先和孩子一起看5分鐘的動畫、卡通或電影等故事影像片段。
2.在故事書中,找出描述剛剛看到的影像片段的文字段落。
3.和孩子討論文字描述的部分與影像呈現的部分是否有不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相較之下,文字用了多少篇幅來描述?影像片段中看到的,是否有文字沒有描述的地方?
4.這次相反過來,和孩子閱讀故事書的另外一個段落(可自行決定篇幅,如3~5頁,或一個章節),並想像故事的畫面,畫在紙上。接著,在故事影像中找到剛剛閱讀的片段。
5.將自己剛剛繪畫的想像畫面,與動畫影像對照。和孩子一起來看看:
(1)自己想像的畫面與影像片段的呈現是否有差異?哪裡有差異?
(2)親子之間,彼此對於文字的想像是否有差異?哪裡有差異?
(3)和孩子討論,會有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
(4)和孩子討論,如果可以給導演或影像製作的相關人員建議,希望影像片段有什麼改變?
6.此外,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影像片段花了多少時間來講述這段故事,而文字又用了多少的篇幅?講故事的長度不同,是否帶給讀者不同的感覺?又有哪些影像中的畫面,是文字中沒有的,或文字中有哪些部份,被影像片段省略了?
7.和孩子討論影像與文字文本會有差異的原因,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影像與文字版本必定有程度不一的差異。文字與影像各有所長,而文本的詮釋則取決於個人視角與觀點,無論面對文字或影像,讀者或觀眾勢必有多元解讀,而面對文字時,將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根據每個人的生活與媒體經驗,在腦海中構成各自精彩的畫面;甚至對於故事角色關係、故事進展邏輯都有不同的解釋。如此,改編小說或電影的導演與相關製作人員,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作品,因此同時閱讀原著小說、觀看改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故事體驗。此外,一般卡通、電影或戲劇受限於演出時間,也無法將文字大篇幅描述的情節完整呈現,也經常讓讀者在看完影像後,留下一絲遺憾。文字與影像,因為各自的特性與限制,讓文本能幻化出有截然不同的形象,也讓閱聽人有不同的感受。
8.延伸建議: 最後,也可和孩子看另外一段約5~10分鐘的故事影像,看完後,各自在紙上試著將剛剛看到的影像用文字描述出來,寫成語句通順的故事,並與影像對應的故事書籍段落對照:
(1)自己寫的和原作者寫的有何差異?
(2)親子之間,彼此寫下的故事有何差異?
(3)比較一下,標點符號和語句的結構使用。原作者如何講述這段故事? 您和孩子又是如何描述?
(4)想想看,為什麼自己想在這邊使用這個標點符號? 為什麼想要將這段影像用一個或數個句子還描述? 在影像的哪些地方,讓您覺得是故事的一個段落?和孩子一塊思考,影像的哪些鏡頭,可以跟文字使用的標點符號相對應?
如此除了可以練習寫作、學習名家的寫作方式,可進一步體認文字與影像使用的「文法系統」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