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文教學而言,面對各種不同形式的文本敘事,就是把文意讀懂,不要曲解了文章所要傳達的意義,並選擇最符合題意的選項。
其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具備文字的閱讀能力,而積極目標是透過閱讀能夠學習到不同領域的知識,發展多元的能力。

以解讀100基測考題「發現台東」廣告DM為例

解析:
1國文解題技巧:先讀題目,了解文章中所必須確認的關鍵字。
2以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觀念切入:平時上課的輔助內容
A省思廣告內容與真實的差異:文字工作者為了吸引閱聽人的關注眼神 是否涉及廣告不實、吹噓等現象,閱聽人是否有判讀生活訊息能力,例如經費概算、海洋生態,而非讓訊息干擾心情。
B媒體呈現多元的內容:發現台東可與生態、地理環境、文學地景結合。
C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學生若能在旅遊中,兼具影像的拍攝能力,則具備運用數位科技輔助知識統整的能力。例如學生到台東市海濱公園大草原內拍下了這張照片,透過網路的資料收尋,了解到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當地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進而運用媒體發聲,思考自己能為生長的這塊土地做什麼的時候,他學到的絕不是單純的DM閱讀。

案例一:視覺框

由畫框內延伸背景的畫面,觀賞海景變化而帶來視覺不同感受;利用海邊鵝卵石塑成大腳丫跨出畫框,是出走現實?抑或走入自然?值得關者深思。 作者  席‧傑勒吉藍 攝影:黃光弘

案例二:雙心觀點
請想一想,在台灣的旅遊景點中,您曾經拍下什麼畫面與學生分享:地理環境之美、人文特色,並學會尊重自然、愛護生態。

 
圖說:雙心石滬在漁民的眼中是捕魚的謀生設計,但是廣告所呈現的唯美畫面卻代表著堅定不移的愛情表徵。攝影 黃光弘

案例三:基測考題與旅遊攝影結合

圖說:左圖是七美的海蝕平面地形,透過影像的翻轉,彷彿海上版的女王頭再現,當學生興奮的發現這觀影的趣味,也體會看媒體訊息不該只有一種角度。攝影設計 黃光弘

  相對於廣泛閱讀有更精準的正確要求是-識讀。而媒體識讀其實是將解讀文字的範疇擴大了,它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多媒體各種存在於生活中的訊息。

  然而解讀訊息的方法與態度其實是一致的。

  基測的平面文字廣告(國文課稱之應用文)若加上媒體素養的核心觀念後,可以再加深加廣的討論:

  廣告的趣味性在於它通常不直接理性陳述事實,而是推銷一種非理性的品味、信念和生活方式。企圖說服大家對廣告商品產生心理需求,透過消費達到滿足感。除了銷售性的商業利益行為,廣告訊息所造成的迷思-廣告詞:借錢是高尚的行為。為了旅遊而過度消費,創意人員為避免消費者罪惡感而強行說服,恐怕是身為教育人員更該重視的。也許身為教師的您覺得這議題離您的專業很遠,但想想國文課的閱讀(廣泛收集資料)與寫作課程(文案撰寫)。藝文課的視覺藝術(四格漫畫和分鏡表的相似性、道具製作其實是大型的美勞作品、裝置藝術和舞台布置是否也很像,其他諸如攝影、平面廣告設計,電影電視、廣播都是現有課程)。音樂課-樂器的演奏(配樂)、歌唱(主題曲)與劇情的相關性。另外表演藝術課程:演員的肢體動作、情緒、對話的高低起伏、服裝造型、舞台設計。都與媒體素養課程息息相關。

  誠如題目所言:媒體素養很簡單,基測試題戲See賞,其背後主要含意是希望家長、老師了解,單從媒體素養角度切入,您會感到深澀,但是她是基測考題時,教師的專業馬上彰顯出來。相信老師您一定有自己的一套詮釋方式,只是不知道這就是「媒體素養教育」。

相關訊息:RAY的媒體素養教學筆記本http://www.wretch.cc/blog/t2001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