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品牌與我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中、高年級學童或青少年。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空白紙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兒童與青少年是天生的消費者,即使他們多數尚無經濟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有能力央求父母購買,成人若非一味的滿足,養成孩子不當的消費觀念與行為;就是斥責怒罵,不惜造成親子衝突。因為廣告與媒體的推波助瀾,孩子從小就養成對某一品牌的忠誠度,很多產品甚至將目標向下延伸,另闢for kids系列,目的也在希望這群易被說服的消費者從小開始消費。然而,不停被使用與曝光的品牌最後成了名牌,消費行為本身已分不清是需要或想要,名牌與品牌的迷思也影響了對商品的判斷,這個難題尚且存在於多數成人中,就更遑論是心智發展尚為成熟的兒青族群了,因此本活動希望,家長與孩子一起重新審視自己對品(名)牌的想法,瞭解媒體、品牌與自身消費行為的關係,目的不在限制消費名牌,而是為消費行為建立多元的觀點。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與孩子分組進行品牌快問快答,限時10分鐘(時間自訂)在家中找出所有有品牌的東西,將它寫在空白紙上,例如冰箱-X立,電視-喜X…等。
2、時間到,雙方分享結果,統計看誰找得多。接著針對記錄結果,瞭解每個東西當初會購買的原因與考量,像是冰箱是為了儲存食物,買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品牌,是受廣告影響、品牌印象或其他…等。在過程中,全家人可以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某些考量出現得比較多,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消費選擇與判斷?
3、品牌較有名的東西真的比較好嗎?請爸媽組與孩子組分別扮演支持者與反對者來進行辯論,並列舉實例來說明自己的論點,以衣物為例,有牌的衣物和沒牌的衣物差別在哪裡?是身體的感覺真的不同,或是心理作用?
4、有牌的東西為什麼常常都比較貴?親子共同腦力激盪來想原因,如果同一個東西製作過程相同,那是什麼讓有牌的東西變貴了?在此也鼓勵孩子可以利用網路來查找資料,瞭解每個東西從製作到完成,到我們購買,這一連串經過了哪些程序?有牌的東西和沒牌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的程序?藉此討論來瞭解,品牌變成名牌經過了層層的包裝與行銷,並且利用大眾媒體的曝光、廣告的勸服手法來鼓勵消費者購買,我們購買的不僅只是產品,也包括了這個品牌給大家的印象,而我們付出的錢,不僅是商品原料,還包括商品背後的行銷與廣告費。
5、爸爸媽媽與孩子分別試想自己的一天品牌使用狀況,記錄於空白紙上,像是一早起床使用的是X人牙膏、吃了XX麥片,喝了XX牛奶,穿上XX球鞋出門…
6、想想看,如果有一天這些品牌全不見了,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有無替代用用品?如果可以的話,一起試行一天的無品牌日,體驗品牌對生活究竟有無產生任何影響,思考品牌與自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