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自1990年代開始普及使用之後,已對人類的傳播與溝通產生重大衝擊,許多人將之視為人類生活的革命性變遷。但是網路新媒體的發展,究竟對人類的傳播行為是正面效應為多,或是負面影響為大,卻一直存在歧見。持負面意見者認為,網路充斥錯誤、虛假的訊息,其可信度大有問題;反之,網路具有的即時、互動,以及分享、對話等特質,則為正面意見者所強調。 不過,社會對網路新媒體的功能及價值儘管有所爭論,但網路已成為人類生活無可取代的部分,則是不爭事實。許多調查均證實,人們使用網路的時間愈來愈多,特別是被稱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的新世代,更與網路形成不可須臾或離的關係。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進行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3月4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約有1,695萬,較2010年的1,622萬人,增加約73萬人;以年齡層來看,依序為15-19歲(100.00%)、12-14歲(99.90%)、及20-24歲(99.60%),55歲以上的上網比例最低,為32.94%。至於家戶上網比例,則達到79.77%。 |
由於媒體使用行為的改變,許多傳統媒體遭到嚴重的衝擊,其中尤以報紙為最。根據世界報業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2010年8月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雖然亞洲、非洲與南美近5年(2005-2009)來付費日報的總發行量尚有增加,但科技先進地區如北美與歐洲,則分別下降10.6%與7.9%。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於2010年公布的調查亦顯示,2000年迄2008年間,近半會員國的付費報紙家數明顯減少。台灣近6年來,亦陸續有6家以上的報紙結束營業,多數未停刊的報紙也面臨減張裁員的命運。 報紙是否衰退或滅亡雖然受到關注,不過,引發更多討論的問題,毋寧是新聞業是否會隨著報紙的衰退而受到致命的衝擊?原因在於報紙一直是原生新聞(original reporting)的主要產製者,電視、廣播與雜誌皆不能望其項背,加上以文字、照片為主要傳播介質的報紙,與重視聲音、影像的廣電媒體有著傳播特性上的差異,彼此尚難以相互取代,致使報業衰頹的趨勢已在許多國家引起拯救新聞業的呼聲。 |
![]() |
有些人認為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成為報紙的替代品,其主要理由包括:
1.網路媒體不像報紙有容量的限制,而且它既可以上載文字、照片,也可以傳輸影片、動畫等多媒體素材。
2.網路媒體可以即時傳送資訊,更可以互動、分享,其功能遠超過報紙。
3.網路媒體比報紙省錢又環保,符合現時代所需。
持異議者則認為報紙功能被取代的時刻猶未成熟,其主要理由則有:
1.網路新聞媒體現階段的廣告營收並不足以負擔其營運成本,若要大量聘用專職人員生產原生性報導,尚無可行的經營模式。
2.網路媒體若要仰賴一般社會大眾提供新聞,亦即所謂的公民新聞,其品質尚不足以滿足社會的要求。
3.即使已經有各種新型的電子閱讀器,其在某些場合的方便性仍不如報紙。
在這些不同意見的爭論中,新聞品質確實是核心爭議所在,其中尤以網路上大量湧現的公民新聞品質議題,最值得深入辯證。但,公民參與新聞產製已不僅涉及新聞,還關乎民主。民主政治的理論家認為,傳統的代議政治已經出現公民參與低落,政客宰制民意的弊病,公民若能參與新聞產製,將培育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與能力,有助於民主運作品質的增進。有些研究者因此將傳統新聞專業組織所產製的新聞稱為「代議新聞」,並強調公民新聞可以發揮直接民主及審議民主的精神。
因此,儘管公民新聞的品質頗受質疑,但已有許多促進品質的做法被採用或進行實驗。這些做法包括建立自律規範或檢舉機制,也包括各類型編輯審核或社群自治的措施。一如專業新聞可能出現缺弊,許多公民新聞的支持者認為,社會亦不能以完美無缺來要求公民新聞,何況,公民新聞已發展出相互查核的精神,任何新聞的發佈亦不過是公民對話的一個過程,不必立刻視為最終的成品。另外一些公民新聞的推動者則指出,強調見證周邊事務、發抒個人觀感的公民新聞,本即與新聞專業組織所產製的新聞有其功能定位上的差異,不宜將所謂專業新聞的框架置諸於公民新聞之上。
無論如何,各種形式的網路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今新聞業的一環。無論對傳統媒體是福是禍,它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部分。眼前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它的品質與功能,以因應我們作為一個公民的資訊需求。至少有三個方向可以思索:
1.對於以專業組織形式運作的網路新聞媒體,是否可以發展出可行的商業經營模式,讓它成為新聞業穩定運作的一份子?
2.對於網路公民新聞媒體,我們是否有良好的運作模式可以促進其品質,以發揮它在公民社會中的最佳潛能?
3.專業新聞組織與公民之間,如何透過網路這個極佳的溝通與傳播工具形成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促成新聞品質與民主生活的向上提升?
顯然這些問題都沒有簡易的答案,它值得我們深入探索,也是每一個公民無可迴避的課題。
延伸閱讀
1.蔡昭儀譯 ( 2007 )。《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台北:先覺。(原書 Umeda, Mochio.【2006】. Webu shinkaron : hont? no daihenka wa korekara hajimaru. Tokyo: Chikuma Shobo)
2.王惟芬等譯 (2011)。《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原書 Bilton, N.【2010】.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New York:Crown Business)
3.陳建勳譯 (2005)。《草根媒體》。台北:美商歐萊禮。(原書 Gillmor, D.【2004】. 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vailable:http://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
4.胡元輝編 ( 2010 )。《新聞革命進行式─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台北:先驅媒體。
5.陳順孝 ( 2009 )。〈臺灣網路公民媒體的發展與挑戰〉。收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台灣傳媒再解構》,頁239-276。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