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適用領域與對象:自然生活與科技/國小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五、對應能力指標:
自 4-2-2-1-1 體會個人生活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2004年社群服務網站Facebook(臉書)正式問世,而到了2010年7月,臉書在全球擁有超過六億的用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資料參考:維基百科)。因為臉書具備收集用戶資料與信息的特性,所以使用者至少需滿13歲才能註冊成為用戶,不過根據目前台灣的現況來看,這項年齡限制形同虛設,因為很多國小學童仍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註冊成為會員。在臉書上,孩子可以玩遊戲、與朋友聊天、隨時更新自我狀態,與他人保持互動,就媒體的娛樂功能來看,臉書是很不錯的休閒工具,然而所有媒體工具皆然,一旦沈迷或是誤用,則連帶的影響生活其他層面,就筆者看法而言,與其限制臉書使用年齡,不如帶領孩子一起瞭解臉書,讓他們懂得聰明使用臉書,保護自己免於網路傷害。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討論,讓學生:
(1)檢視個人使用臉書的習慣與動機
(2)探討臉書在年齡限制的合宜性與可行作法
(3)探討使用臉書的優點與可能風險
七、主題:臉書與我
八、新聞來源及文本:澳洲擬修法 18歲才能用臉書(內容)
九、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準備電腦單槍設備
參考內容(可幫助老師設計相關提問):「臉書造空洞世代 專家示警」、「愛用社群網站 可能變自戀」、「你是孩子臉書朋友嗎?」
◎課堂活動
1、請學生分享使用臉書的經驗與看法。
(1)你知道臉書是什麼嗎?你對臉書瞭解多少?你有臉書帳號嗎?
(2)你目前還在使用你的臉書帳號嗎?
(3)你都用臉書來做什麼?
(4)每次使用網路時,你打開臉書的時間佔多少?(可讓學生用圖表來表示與比較)
(5)你覺得自己是臉書的重度使用者嗎?為什麼?如果你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臉書狂,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吻合下列症狀:
*你習慣每天上臉書,或寫寫微網誌嗎?
*你喜歡用臉書告訴大家你現在在做什麼嗎?
*喜歡別人給你按個「讚」嗎?
*你喜歡在臉書上分享你的照片嗎?
*你喜歡無時無刻到某一定點打個卡,告訴人家你在哪裡嗎?
*一天沒有上臉書,我就渾身不自在,很怕錯過任何事情?
(6)你加入臉書行列的原因是什麼?
(7)你覺得有或沒有使用臉書,對你的生活有或沒有產生哪些影響?
2、你知道需年滿幾歲以上才能使用臉書嗎?你覺得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定?但是為什麼現實的狀況看起來好像不管幾歲都可以使用臉書?
3、請學生表達對於臉書限齡贊成與否的意見,並說明理由。
4、如果你是臉書管理者,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你確保註冊者的年齡符合限制。
5、發下新聞文本,閱讀並討論:
(1)是什麼原因讓澳洲政府想要提供臉書的使用年齡限制?
(2)新聞中提到「社會媒體使用年齡限制與家長有更多權限取得兒童臉書(Facebook)帳號的提案。」關於這點,你有什麼看法?延伸問題:
*爸爸媽媽是你的臉書好友嗎?為什麼?
*他們曾經取得你的臉書權限為你做過什麼事?
(3)「很多人公開個人訊息,你可以看到他們的照片,也可找到他們的朋友;最危險的是這些照片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無人得知誰在瀏覽、存檔,又傳送給誰。想犯案的人很容易利用青少年網頁上的內容編造出個人訊息,然後和他們交朋友,衍生出性侵等案件。」新聞中提到的這件事也是臉書隱私問題之一,關於這點,你有無親身或知道的真實受害經驗?你用了哪些方式來保護自己的隱私或肖像外流?
6、請學生列舉使用臉書的優點及缺點,並彼此回應對此看法認同與否及其理由。
(1)優點:例如打發時間、娛樂、關心朋友近況、抒發情緒、發動邀請活動….
(2)缺點:例如秘密不小心曝光、隱私一覽無遺、廣告很多、網路霸凌…
7、老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任何媒介本身都沒有好與壞絕對二分的角色,端看使用者自己如何賦予它意義,而在臉書這個社群網站裡,臉書如何影響你的社群感,對你的人際互動又帶來什麼影響。此外,老師也可告訴學生,此討論活動並不對是否用臉書進行價值判斷,本來不用的人並不需要因為別人的介紹與分享而去使用臉書,而本來有用的人,也不需要課堂討論而改變這個習慣,最重要的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用臉書的習慣、動機、方式與內容為何。
8、課後,請學生分組進行臉書專題,題目可自訂,或由老師指定。例如:臉書功能介紹、臉書註冊及使用方法、臉書安全、臉書由來、臉書與其它社群網路之比較、專訪臉書(不想用、很愛用、用過又不用)使用者…等。
9、分享專題成果。(可將結果分享於臉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