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新聞中,我們不乏聽到許多大型傳媒公司的股權交易的訊息,包括了傳媒經營權移交、併購,以及併吞小型的出版公司和各式傳媒通路。就連美國商業傳媒諸如: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以及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更不時地請傳媒分析家與評論員,來討論當今的傳媒併購潮。分析這些傳媒內容結論皆認為,當今的傳媒無可避免地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恆弱的趨勢,大型公司將動作頻頻地拚命併購與接管小型傳媒的營運業務,小型傳媒似乎越來越沒有生存的空間。
然而情況似乎不是如此,早在2000年,傳媒大亨時代華納(Time Warner)被國內小型的電信公司「美國線上(AOL,America Online)」給併購了。這項訊息也宣示,新傳媒已進入黎明時分,先前因經營網路事業而一夕致富的公司,現在都有能力可以勇於併購其他財力雄厚、歷史悠久的大型傳媒公司。甚至更早之前,就連曾經是世界第一大的電視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被西屋電器(Westinghouse)給併購了。隨後諷刺的是,過去曾經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旗下系統旁支的維康(Viacom)公司也反過來收購CBS。
另外我們將焦點放在迪士尼(Disney),過去迪士尼主要產製溫馨家庭類的影集作品,後來也開始併購了CapCities/ABC。(CapCities在1986年以小搏大,合併了美國廣播公司ABC,成為CapCities/ABC,當時旗下共擁有電視與報紙部門。隨後到了1996年迪士尼又把CapCities/ABC收購了。)
從以上傳媒的產權交易紀錄來看,這些傳媒併購現象都只是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之冰山一角。過去政府所制定防止大公司壟斷的法案,例如托拉斯法此類的國家監督管理功能法規,也都面臨蕩然無存局勢。
縱觀1990年代到21世紀,許多產業受到了國家去管制化福利下的恩澤,所以傳媒產業(其中也包含航空業及銀行)也開始紛紛出現了併購潮,而似乎社會也都默許了產業集中化的趨勢。但同時不乏引來對產業過度集中化趨勢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批評併購浪潮將危及社會的穩定與健全發展。
這類批評聲浪已行之有年,其中加州柏克萊大學前新聞學院院長–班‧巴格迪奇恩(Ben Bagdikian)也跳出來提出警告傳媒集中化將帶來社會的負面效應。特別是在報紙以及廣播電視的集中化經營部份,容易形塑出獨立、壟斷的頻道家族,形成一家獨大的大型企業鏈,例如甘奈特集團(Gannet)、湯普森集團(Tompson)以及新屋集團(Newhouse)。
雖然這些警告對於當今視併購潮為社會「一件大事」的人來說,是相當古怪的。支持產業集中化的人認為,除非他們可以反應出有哪些美國價值已深深受到大型公司的汙染、弱化的證據,或者是多元文化對於社會是有好處的成效,否則提出太多批評對於社會經濟發展而言也是惘然。
人具有言論自由表達權力,並可透過易得性高且可傳達多數人的小型傳媒機制,來表達自我個人想法。而這些批評傳媒集中化所傳達出的不安、恐懼訊息可以看出批評者真正在意的是,例如像奇異(GE,General Electrics)這類的大型企業坐擁了國家廣播公司(NBC),擔心到最後會接管了原本堅強的傳媒編制系統的言論走向,例如:編輯、出版業者以及廣播電視等等。
批評者主要觀點認為,如果當企業鉅子不斷地執行接管大型頂尖傳媒的營運業務,這些企業經營者壓根兒不管什麼是傳媒的獨立自主性與公正客觀性,特別是在面臨傳媒言論與旗下企業利益衝突時,可想而知的是誰的利益會首先被犧牲掉。因此反對集中化的批評者會認為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是貪婪無厭、自私自利的營利集團。
然而有多數的美國人在針對集中化議題進行民調後普遍認為,傳媒的集中化現象不是一件好事!美國人認為一個組織良好的傳媒,應含有本土企業的股份所有權存在與制衡,而不是讓傳媒由遙遠、冷漠的曼哈頓、洛杉磯董事會所獨力操控。然而民眾支持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最壞的情況就是大型的企業將自由地運用龐大的影響力,例如像微軟(Microsoft)這類龐大體系的公司,因為長期缺乏公眾支持政府對傳媒企業集中化的干預政策,並進一步制定新法律阻止公司毫無止盡地擴展趨勢,導致當今傳媒集中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因此對於當今傳媒集中化現象雖然出現了哲學式的反向批判思考,但真正支持制約行動的人卻少之又少。除非是當傳媒出現了對於孩童心理有負面影響的內容時,才能夠把這些傳媒老闆推向談判桌上或者是白宮會議廳上進行談判,也只有這個時候總統才能有權力對這些企業鉅子需索無度的併購行為制定一個停損點。然而面對傳媒併購現象有逐年遞增的趨勢下,在當今的社會確實是需要一個好方法來為傳媒集中化的問題尋求解套。
Merrill的回應:傳媒所有權的集中,受害的是大眾與社會!
傳媒過度集中化的結果,其實是讓公民原本能夠接觸不同資訊提供者的多元觀點機會減少了,並使得傳媒的近用權過度集中於少數富有階級人士身上。跨國傳媒經營權集中化產生了「去在地化」的效應,使得傳媒原本存在的目的是在服務一個特定地區的社群團體(community),轉變為去服務一個紛雜的大眾(amorphous mass),而綜效(Synergy)也逐漸反客為主地成為宰制傳播的重要工具。
Dennis的觀點:傳媒所有權的集中,對終受益的還是大眾!
若我們套用「向下滴漏理論(trickle-down theory)」來觀察,(該理論係指政府的財政津貼措施,是可以透過大企業的營運再回流到小企業與消費者的手裡。)其實傳媒所有權的集中到最後,受益的還是公眾。當然這個說法的前提是,我們不能預設這些老闆都是宅心仁厚的,而且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大老闆在營利面前通常都是貪婪的一群。這些企業老闆為了要讓企業順利營運下去,會經常用各種方式去積極了解閱聽眾心裡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滿足閱聽大眾想要知道與對觀眾有用的內容訊息。傳媒產業的集中化現象其實只是反映當今的經濟潮流趨勢,都是為了要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國家與世界經濟中求生存的單一行為而已。當今傳媒集中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觀眾老實說到最後還是受益的一群,因為我們所謂一位成功的傳媒經營者,就是要成功滿足每一位閱聽大眾的需求進行服務,並極力地取悅他們的客戶-觀眾,以求企業生存。
跨國傳媒的集中化經營在重視綜效的情形下,儘管不同屬性的傳媒也會被幾家特定的公司所控制,強迫推銷相同的節目內容、產品、藝人以及政治人物。全球的企業鉅子皆無所不用其極地收購並控制傳媒,所以傳媒集團併購到一個高峰都會有自己的:報紙、雜誌、新代理商、聯盟組織、電台、電視台、出版社、動畫公司、有線電視系統台、衛星頻道、唱片公司與劇院等事業組織。企業鉅子浸淫在傳媒權力的氛圍中,並開始去影響公民的衣著流行觀念、政治,甚至導引政府公共政策走向。一位傳播傳媒界教授兼新聞記者賀伯特‧奧特斯庫爾(Hebert Altscull)曾語重心長地說過一段話:「當今無論是誰能夠提供了傳媒財務上的幫助,傳媒的內容都會與他們有直接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