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大學在日前將「網路成癮」納入需要關切的「黑十類」學生之一。網際網路為生活帶來便利,凡舉食衣住行、休閒育樂,動動手指、唾手可得。然而,「過度」使用網路,進而佔據社會新聞版面者,也不在少數。所謂成癮,皆以使用時間、強迫程度、進而影響生理(比如:時間管理、作息、情緒焦慮)、心理(心智狀況)與社會功能發揮等作為指標。進一步,隨網路使用人口年齡越趨下降,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如何克服網路成癮,培養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家庭功能的發揮仍是最主要關鍵。
「網路不是逃避現實問題的地方….有時網路成癮就像出疹子,但有些會致命。」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王智弘進一步表示,在心理學研究上,網路成癮會出現類似毒品上癮的心理反應。根據其網路成癮研究團隊進行的研究中顯示,兒童(十二歲以下)與成人的成癮標準不太相同,團隊目前正彙編網路成癮量表兒童版。王智弘教授指出,由於成人的自制能力較強,也較多功能性地使用網路,判定兒童成癮的標準更為下修。
兒童使用網路的動機,多半是「無聊」;或是用以「逃避現實」,比如課業挫折,進一步延伸的是,在網路世界中能被「肯定」(比如,部落格的「人氣指標」)。當然,在成人成癮模式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成癮者多半有著「現實低自尊、網路高自尊」的狀況;時間分配在網路上,則與現實人際關係疏離,造成「現實少朋友、網路多朋友」的情形。以國小年級段來說,年級段越高則成癮情況越強。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威葳,其推動的白絲帶關懷協會長期關注網路安全問題,則指出「異性好奇」也是引導使用網路的動機之一。
克服網路成癮,王智弘教授認為,必須尋求「多元成功管道」,課業並不代表一切。外界也必須降低壓力,社會期待要「合理」,並以周杰倫在音樂方面的成就作為例子;校園部分,建立起導師—輔導室—專業心理諮商師的三層輔導機制;但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在「家庭」。黃威葳教授更由其輔導經驗為例,輔導志工由瞭解成癮者目前家庭生活經驗,以及學校同儕關係、真實人際表現著手。這指的是,造成網路成癮的因素,除了顯現在個人層次外,更重要的是外在環境的問題。「先能改變家庭關係,才能治癒網路成癮」黃威葳教授表示,「家長不是只會上網就好,而是必須與孩子網路與真實世界的關係,都有所改變。」
網路不是洪水猛獸,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建立「正向」的網路使用,培養足夠「網路素養」,在此不單指網路使用能力與控制,而是包含法律、品德、倫理觀念、著作權、隱私侵犯等。此外,網路成癮的問題,除了由個人的角度觀察,在輔導的方式中可以發現,關鍵是成癮者整體背後的生活結構,驅使其朝網路發展生活的可能性增加,是涵蓋多層次的問題。也之所以,除了家庭功能的發揮,黃威葳教授也強調,政府方面也要能夠跨部會的處理,由外提供協助家庭解決網路問題的機制與管道。
相關資料:
白絲帶關懷協會志工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