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下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所有人都擺脫不了媒體的侵襲,不論你關注的是體育賽事,是影劇八卦,還是政治口水,也不論你使用的是報紙、電視、電腦還是手機,閱讀新聞早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一部分;只不過很少人會察覺,隱藏在形形色色新聞的背後,其實還存在著另一層綿密複雜的公關操作,在左右你所閱讀的新聞。

  許多人習於批評媒體炒作無聊的議題、立場不夠客觀中立,卻渾然不覺許多精彩熱鬧的新聞幕後,實際都是一群公關人員所編導出來的「新聞秀」。

  更多人錯以為,我們每天在報章媒體乃至媒體所閱讀的新聞,都是新聞記者辛辛苦苦採訪來的,這個理解只能說對了一半;有不少線上記者確是在兢兢業業的跑新聞,就像許多電影中所描繪的:不畏艱困的小記者,在種種磨難下依舊鍥而不捨的追求真相。但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記者的日常工作,其實更多是在仰賴公關所提供的材料在發新聞。

  一個在線上跑新聞的記者,每天都會從他電子信箱、或是手機簡訊中收到大量現成的新聞稿、圖片甚至是預錄好的影像資料,這中間絕大部分都是他所採訪線上的對象主動傳遞給他的。如果他覺得這樣還不夠,通常還會有新聞聯絡人(或稱公關)隨時待命等候著他諮詢,懶惰的記者只要稍加修飾,就完成一則新聞報導了。

  有時候,若干訊息的發佈一定要記者到現場採訪,負責策劃記者會或發表會的公關企劃人員,設想的都非常周到,印製精美的新聞背景說明,一定擺在現場供自由索取,必要的話還會有精采的活動花絮、現場造勢、名人代言等,總之,就是保證會讓所有出席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廣播記者、網路記者等等,通通滿載而歸。

  可以這麼說,尋常如你我他的普通人,可能隨時隨地都在不自覺與友人在網上討論一個話題、趕風潮去買一本書、看一部電影、參加一個活動、搶購一個商品…等,我們都自以為是在迎合最新流行趨勢,其實多數時候,我們都只是一樁成功公關企劃下的獵物而已。

  所以,做為一個現代人,固然應該正視新聞界的威力,但絕對不能低估公關在幕後操縱新聞界的能耐。很少人清楚知曉每年政府與大企業投注在公關上的預算,是如何的驚人。尋常的新聞稿不計,每天都會登場的各式記者會、發表會、說明會、名人專訪、慶典開閉幕、頒獎、活動贊助、遊戲競賽、新聞置入…等等,早就塞滿人們的視聽空間,一個記者不論他是勤快還是偷懶,都可以不必花太多心力,就可取得他所要報導的新聞。

  試舉一例說明。國外某著名博物館的重要典藏將會在台灣展示,你可能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在所有媒體平台上看到預告,接著在街上開始看到廣告旗幟飛舞,書店門口放滿自行索取的DM或卡片、捷運與公車陸續出現廣告,學校開始有人發售團體打折的預售票,開展前的一兩週你會看到各個媒體開始製作專題,藝評名家接受電子媒體訪談、報紙副刊出現專論、文化性雜誌製作專題、開幕前夕媒體更是密集報導…,在這樣舖天蓋地的渲染下,你即便決定不去看這個展,你恐怕也很難避免被人問到:「你看過這個展沒有?」而讓你快速浸沈在這個訊息與話題中的,正就是公關在幕後企劃的力量。

  該如何看待公關與媒體的角色?有的學者認為,做為訊息的提供者,公關的存在確有其必要性;但也有不少論者認為,隨著公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新聞界也產生了不少負面的效應,以下是幾項已經出現的負面現象:

  首先,公關的盛行讓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出現嚴重不均衡的現象。亦即,那些願意砸大錢編列公關預算,有能力雇用公關人員製作新聞的機構,比其它新聞事件更有機會搶占媒體的版面,相對也壓縮了其它公共事務擠進新聞的空間。特別是當前許多公關業者都深諳媒體的生態與偏好,專業製作的公關事件往往都能投媒體之所好,而那些沒能力或資源雇請公關的團體,或是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議題,很可能就這樣會被媒體所捨棄了;

  其次,藉由公關貼心的服務與大量餵食,讓不少新聞記者越來越懶惰甚至自甘墮落。許多記者開始仰賴公關所提供的訊息發新聞,而不再願意自己再花心力去跑新聞,追蹤報導與調查報導越來越少見,公關稿與新聞稿的相似度越來越高,進一步也讓不同媒體所報導的新聞越來越雷同。結果是媒體的平台越來越多,所提供的實質訊息卻是越來越少;

  再其次,公關所製作的新聞,多半是依照客戶的期待在編織事實,凡是符合客戶利益或形象的角度,往往會被誇大處理,相對的凡是不利客戶的訊息,就會被淡化或掩飾。結果每天充斥人們視聽空間的新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經過「加工」後的訊息。

  當然,不論公關的影響力有多大,信守專業倫理的記者還是存在的,他們也都懂得如何抗拒公關的誘惑,這場存在媒體與公關之間的博奕,也將會持續下去。做為閱聽眾的一般人,如果不願受到公關所編識的「新聞」所擺佈,就只能努力強化自己識讀新聞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