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小語:
升學主義主導了學校教育,漸漸讓學校、社會和家長認為,會考的才是學校值得教的知識內容,因此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解題的工匠」。這樣的環境下,自然造就學生面對生活無能的扭曲人生。相對的也使社會疏忽了很多人生的問題,還有很多知識是值得學習的,即便是考試不考的。(本圖引用:維基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個人生的重要課題,卻不是九年一貫的七大學習領域
聯合報》2008年8 月到9月間,刊登了一系列專題報導,名為「考試不考的事」,列出七個考試不考卻必須具備的重要人生課題,以下簡介:
1.同理心:受訪者發現身邊的孩子,越來越缺乏同理心,因為他們沒有困頓或者實際跟弱勢者接觸的經歷,讓他們的小世界裡,只有個人成就只關心考試、關心自己,而缺乏同理心。
2.生活能力: 在父母親悉心照料,再加上學校重考試不重生活品德的情況下,養成了一群又一群生活失能的小孩。一位國小校長受訪時提到:「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
3.表達與應對:越來越多人納悶為什麼現代的孩子不懂得基本的應對進退。不只如此,在重要場合不敢表達、表達不適當,過多的發語詞(對啊!然後!….)。這些言語表達的好壞與否,牽涉到平常的人際甚至是成就表現。這是學校沒教的事,因為考試不考。
4.挫折容忍力:不少新聞常報導,年輕的孩子動不動因為考試考不好、與他人口角、失戀甚至長青春痘而鬧輕生的事。起因於,孩子生活過於順遂、缺乏受挫經驗和勇氣。當然還因為學校家庭教育均不重視。
5.親密關係: 發狂的情人、分手受害及自殺,或者少女未婚生子,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缺乏適當管道學習所致。若學習愛情,淪為只能看偶像劇,那麼缺乏真實或者過度戲劇化的行為成為普遍現象,自然就不讓人意外。值得省思的是,後續怎麼從教育來改善?
6.永續學習能力: 知識不是考試的工具,而是為了持續的自我充實。如何培養自我強烈的學習動機、創意幽默的讀書樂趣以及懂得分辨資訊不等於知識,這些都是孩子建立永續的學習能力必備條件。
7.當錢的主人:物質慾望氾濫、浪費或是過度消費導致卡債纏身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問題多源於學校不教但有太多廣告、購物頻道、漫畫充斥不當內容。如何讓孩子學會駕馭慾望的馬車,擁有正確的理財和價值觀,正是人生教育的關鍵議題。
然而,隨著網路發達,網路成為電子世代重要的「生活環境」,那麼如何良性的使用網絡,應成為新興課題,詳情可參見本期教案。
「認識網路分級」教案大綱
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教學時數:80 分鐘 適用年級:國小五六年級「資訊科技」重大議題
•「認識網路分級」教案大綱 :繼續閱讀.下載
•「認識網路分級」簡報:繼續閱讀.下載
|
本稿件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新聞商品化趨勢,並減低政治力對新聞獨立的干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除了透過年度頒獎活動建立新聞倫理及專業標竿,並將積極喚起國人對媒體改革的意識,期以具體行動實踐,投入台灣媒體改革大業。 |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24期(2011/08/28),原文連結:http://medialiteracy.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73: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