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選舉非常多的國家,即以近十年的選舉為例,就有包括第10、11和12屆總統選舉,第5、6、7屆立法委員選舉,第3、4、5/1屆(即所謂的五都選舉)直轄市長選舉等重要的選舉,即將於明(2012)年到來的選舉,還有2012年 1月14日 的第13屆總統選舉和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9%81%B8%E8%88%89)。
台灣也是個藍綠意識型態壁壘分明的國家,根據羅文輝〈政治偏差大 台灣選舉新聞難公正〉一文透過六家電視台對2000年、2004年、2008年三次總統選舉報導的比較,可以看出,媒介所有權對於新聞產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羅文也指出,在台灣,各界關切的新聞偏差是政治偏差 (political bias) 。
既然台灣的媒體在選舉報導中確實有政治偏差的問題,那掌握媒體是否就可穩操選舉勝算?實證研究發現了媒體的新聞報導有政治偏差的問題,是否就可間接證明媒體報導可以影響選情?其實,影響選舉成敗的因素很多,媒體的報導固然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可能因素,但是在台灣,還有其他可能影響選舉的因素也不容小覷,例如:地方派系、候選人所屬政黨的財力,其他如宗教介入、黑道介入、賄選,以及企圖影響選舉結果的突發事件,都可能是造成選舉成敗的因素。後者最具體的例子就是2004年總統選舉的319槍擊案,及2010年五都選舉的連勝文遭槍擊事件
。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那次選舉的結果,必須要有實證的研究(註一)才能斷言。
張卿卿整理了過去台灣對於政治傳播及選舉行為的研究共93篇,寫成了〈台灣政治傳播研究之回顧:美國傳統 vs. 台灣研究一文〉(張卿卿,2004)。 她發現,台灣的政治傳播研究可粗分為三大類,亦即:1、有關消息來源的研究,探討政府機關、政治領袖、政黨、利益團體或候選人對媒體的控制與影響。2、有關訊息內容的研究,探討新聞媒體對於政治領袖、公眾議題及選戰的報導。3、有關閱聽人的影響,探討民眾對於媒體訊息的接收及其效果。
上述面向中的第三項,與本單元要討論的主題密切相關,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台灣在這部分曾做過哪些實證研究,著重的又是哪些面向。根據張卿卿(2004)的研究,台灣有關競選新聞與媒介使用及競選宣傳對選民的影響,又可分為以下兩點來討論:
一、競選新聞與大眾媒介使用對選民的影響:主要關心的議題是,選戰中選民對於各類媒體的接觸或使用,是否會影響到選民的政治知識和投票行為,也有學者將觸角延伸到研究人際傳播、地下電台、電視政見發表會、談話性扣應節目、電子布告欄和民調新聞對於選民的影響。另外,如競選新聞對於選民議題認知的影響、大眾媒體對選民投票意願的影響、選舉新聞報導的正面與負面多寡是否影響選民的支持意願、選民是否認為媒體的報導對他人的影響比對自己的影響大、選民大眾媒介接觸情形是否對其公開表達政黨支持傾向有影響等,也都是探討大眾媒介使用對選民的影響時必須注意的面向。(張卿卿,2004)
二、競選宣傳對於選民的影響:主要關心的議題是,競選宣傳是否影響選民的議題知識、是否影響選民對於不同議題的重要性評估、是否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偏好等。(張卿卿,2004)
以上的研究面向相當複雜,也都尚未有具體一致的研究發現,但是已經提供了一個我們思考大眾媒體和選民間關係時的架構。 近年來,由於網路社群媒體(如:Twitter, Plurk, Facebook, Google+)等的蓬勃發展,這類媒體已經廣泛被候選人拿來作為競選活動時的宣傳工具(最有名的例子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有效利用社群媒體而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因此,網路對於選舉的影響,更是我們未來在思考選民的媒介使用與選舉結果間的關連時不可忽略的一環。
註釋:
註一、所謂實證研究是指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或規律 ,然後通過科學的邏輯演繹方法推導出某些結論或規律,再將這些結論或規律拿回到現實中進行檢驗的方法論思想。(http://wiki.mbalib.com/zh-tw/%E5%AE%9E%E8%AF%81%E7%A0%94%E7%A9%B6)
參考書目:
張卿卿(2004)。<台灣政治傳播研究之回顧:美國傳統 vs. 台灣研究>,收於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頁347-396。
延伸閱讀:
2011社群媒體完整報告(from Ignite)